四川柏木人工林林下植被生物量与林分结构的关系

被引:24
作者
金艳强 [1 ,2 ]
包维楷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林下植被; 生物量; 生物量模型; 林分结构; 柏木林;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718.5 [森林生态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森林结构与林下植被生物量的关系是森林持续经营与森林碳计量监测的科学基础,但一直缺乏必要的研究。以四川柏木(Cupressus funebr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揭示林下植被生物量(Wu)、灌木生物量(Ws)和草本生物量(Wh)与林分结构的关系,并试图构建区域性林下植被生物量估测的混合模型。结果表明:(1)乔、灌、草群体共12个结构因子中,灌木群体的平均基径(Ds)、盖度(Cs)、高度(Hs)、体积(Vs)与林下植被生物量关系更紧密,在林下植被生物量模型构建中更有效;(2)多模型拟合与比较表明,柏木林Ws最佳估算模型为Ws=0.0005V1.0411s(R2a=0.762,P<0.001,n=40),而Wu的最佳估算模型为ln Wu=0.0158Hs+0.0111Cs-0.5358(R2a=0.695,P<0.001,n=40),但对于Wh未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估算模型(R2a<0.410,P<0.01,n=40);(3)林分密度(Du)整合进入多元线性模型提高了林下植被生物量的估测精度,ln Wu=a+b Du+c Hs+d Cs(R2a=0.721,P<0.001,n=40)。研究为区域性林下生物量估测模型构建提供了新论据。
引用
收藏
页码:5849 / 5859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1]  
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of Herbaceous Vegetation in Banj-oak (Quercus leucotri-chophora A.Camus) Forest in Kumaun Himalaya,India[J]. Mukesh JOSHI,Y.S.RAWAT.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1(06)
[2]   川中丘陵区不同类型柏木林地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研究 [J].
郑绍伟 ;
牛牧 ;
张琴 ;
黎燕琼 ;
慕长龙 ;
龚固堂 ;
陈俊华 ;
朱志芳 ;
吴雪仙 .
四川林业科技, 2011, 32 (05) :20-28
[3]   不同年龄柏木混交林下主要灌木黄荆生物量及分配格局 [J].
黎燕琼 ;
郑绍伟 ;
龚固堂 ;
陈俊华 ;
唐波 ;
朱自芳 ;
吴雪仙 ;
慕长龙 .
生态学报, 2010, 30 (11) :2809-2818
[4]   灌木生物量测定的研究进展 [J].
卢振龙 ;
龚孝生 .
林业调查规划, 2009, 34 (04) :37-40+45
[5]   不同林龄桤-柏混交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其分配 [J].
吴鹏飞 ;
朱波 ;
刘世荣 ;
王小国 .
应用生态学报, 2008, (07) :1419-1424
[6]   红壤丘陵区林下灌木生物量估算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 [J].
曾慧卿 ;
刘琪璟 ;
冯宗炜 ;
马泽清 ;
胡理乐 .
应用生态学报, 2007, (10) :2185-2190
[7]   杉木林林下植被生物量影响因素 [J].
张炜平 ;
黄聚聪 ;
李熙波 .
福建林业科技, 2007, (03) :97-99+149
[8]   灌木群落及生物量研究综述 [J].
郑绍伟 ;
唐敏 ;
邹俊辉 ;
慕长龙 .
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3) :189-192
[9]   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灌丛生物量的调查与分析 [J].
潘攀 ;
牟长城 ;
孙志虎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07, (04) :1-2+6
[10]   宜昌市郊柏木人工林林下植被发育及生物量研究 [J].
朱元恩 ;
姚冬梅 .
林业资源管理, 2007, (02) :5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