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

被引:10
作者
刘卫 [1 ,2 ]
路智勇 [1 ]
牛栓文 [3 ]
机构
[1]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东辛采油厂
[2]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3]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鲁明油气勘探开发公司
关键词
辫状河; 储层构型界面; 储层构型模式; 储层构型要素; 心滩坝;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5.04.006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明确辫状河沉积体系不同级别的建筑结构特征,更好地指导开发调整和剩余油挖潜,在河流相沉积界面分级体系的指导下,将东辛油田营13断块辫状河沉积分为6级储层构型界面,并确定3—6级储层构型界面的成因及分布特征。根据储层构型界面的级别不同,通过层序地层学分析、河道砂体叠置模式分析、储层构型要素分类及心滩坝内部解剖等多种方法,将研究区辫状河储层构型模式由大到小划分为辫状河复合砂体、河道砂体、河道砂体内部及心滩坝内部4种不同级别。营13断块东二段发育4期辫状河复合砂体,可以划分为深切大面积叠置型、浅切小面积叠置型、非下切交错叠置型、非下切层状叠置型以及孤立型共5类辫状河河道砂体储层构型模式。在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发育河道充填、顺流增生、砂质底形、砂席和溢岸细粒沉积共5种储层构型要素,而心滩坝由辫状河河道砂体内部最重要的顺流增生构型要素构成,其内部储层构型呈现明显的顺流加积特征。
引用
收藏
页码:33 / 37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2 条
[1]  
辫状河储层地质模式及层次界面分析.[M].于兴河等著;.石油工业出版社.2004,
[2]   储层构型分析及聚合物驱后测井评价联合识别剩余油——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J].
罗水亮 ;
曾琛 ;
韩学辉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4, 21 (01) :92-94+117
[3]   琼东南盆地崖南凹陷崖城组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J].
尚鲁宁 ;
吕大炜 ;
李增学 ;
张训华 ;
张功成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5) :4-9+111
[4]   辫状河厚砂层内部夹层表征——以大庆喇嘛甸油田为例 [J].
刘钰铭 ;
侯加根 ;
宋保全 ;
周新茂 ;
陈宏魁 ;
张腊梅 .
石油学报, 2011, 32 (05) :836-841
[5]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J].
刘钰铭 ;
侯加根 ;
王连敏 ;
薛建军 ;
刘显贺 ;
付晓亮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1) :7-11+17
[6]   孤岛油田河流相厚油层储层构型研究及应用 [J].
刘建民 ;
束青林 ;
张本华 ;
毛卫荣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07, (06) :1-4+111
[7]   孤岛油田馆陶组河流相储层隔夹层成因研究 [J].
束青林 .
石油学报, 2006, (03) :100-103
[8]   苏里格气田储层的新型辫状河沉积模式 [J].
何顺利 ;
兰朝利 ;
门成全 .
石油学报, 2005, (06) :25-29
[9]   济阳坳陷东部新近系馆陶组下段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研究 [J].
李东海 ;
姜在兴 ;
李继山 .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3) :10-13+9
[10]   储层砂质辫状河的识别——以大庆喇嘛甸-萨尔图油田西部PⅠ为例 [J].
刘波 ;
赵翰卿 ;
李广月 ;
王良书 ;
刘绍文 .
石油学报, 2002, (02) :4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