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构型分析及聚合物驱后测井评价联合识别剩余油——以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为例

被引:5
作者
罗水亮 [1 ]
曾琛 [2 ]
韩学辉 [3 ]
机构
[1]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
[3]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
关键词
储层构型; 水淹层; 心滩坝; 聚合物驱; 剩余油; 孤东油田;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4.01.023
中图分类号
TE327 [采收率研究]; TE357.4 [];
学科分类号
082002 ;
摘要
在岩心观察和动态分析的基础上,对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砂体进行了储层构型的识别和划分,认为心滩坝中心部位及长轴方向迎水面的渗透率较高,两翼渗透率较低,造成构型界面两侧剩余油富集。同时利用实验手段表征聚合物对测井响应的变化,认为聚合物本身对测井响应并没有较大影响,但清水所配制聚合物驱替的不均匀性对测井响应有影响,表现在形成大量的聚合物小团块,而这种聚合物小团块主要出现在构型的边部,且在测井响应上呈现高阻特征,因此联合构型要素及测井响应特征对剩余油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在构型边部既有可能出现高电阻却富含聚合物的水层也可能出现富含剩余油的油层,对于构型边部的生产井建议加测套管进行C/O测井或采用其他能有效识别聚合物和油层的测井识别手段。
引用
收藏
页码:92 / 94+117 +117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1]   曲流河储层构型中废弃河道的识别及其分布模式——以孤岛油田馆上段为例 [J].
张本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3) :18-21+25+112
[2]   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J].
王鸣川 ;
朱维耀 ;
董卫宏 ;
石成方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3, 20 (03) :14-17+112
[3]   辫状河心滩特征及其与河道充填的识别——以大芦家地区馆三段为例 [J].
张勇 ;
国景星 .
石油天然气学报, 2011, 33 (10) :25-29+165
[4]   聚合物对孤岛中一区测井响应特征影响研究 [J].
焦翠华 ;
杨少欣 ;
王军 ;
王震宇 ;
王延忠 ;
辛治国 .
测井技术, 2011, 35 (04) :314-318
[5]   辫状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研究 [J].
白振强 .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32 (06) :21-24+183
[6]   聚合物驱不同注入方式对比评价 [J].
李宜强 ;
梁双庆 ;
林丽华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6) :58-60+64+114
[7]   聚合物驱后剩余油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 [J].
王正波 ;
叶银珠 ;
王继强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4) :37-42+113
[8]   曲流河砂体三维构型地质建模及数值模拟研究 [J].
白振强 ;
王清华 ;
杜庆龙 ;
郝兰英 ;
张善严 ;
朱伟 ;
于德水 ;
王贺军 .
石油学报, 2009, 30 (06) :898-902+907
[9]   聚合物驱后砂岩储层岩石物理特征变化机制 [J].
高建 ;
侯加根 ;
王军 ;
贾俊山 ;
蔡燕杰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3) :22-26
[10]   辫状河储层构型分析 [J].
刘钰铭 ;
侯加根 ;
王连敏 ;
薛建军 ;
刘显贺 ;
付晓亮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3 (01) :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