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内部构型及其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

被引:33
作者
王鸣川 [1 ]
朱维耀 [1 ]
董卫宏 [2 ]
石成方 [3 ]
机构
[1] 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
[2] 天津市地质调查研究院
[3]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关键词
厚油层; 点坝; 剩余油; 影响因素; 数值模拟;
D O I
10.13673/j.cnki.cn37-1359/te.2013.03.012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目前中国大部分厚油层类油田已进入高含水开发阶段,水淹严重,剩余油高度分散。为明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在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面控制建模方法建立点坝精细构型地质模型;并运用数值模拟方法,采用正交试验与单因素实验相结合,对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整体分散,局部富集;剩余油主要分布于点坝顶部、侧积层遮挡部位以及井间水驱未波及区域;侧积层倾角、注水方式、侧积面曲率、侧积间距、井网以及侧积层连通性等因素均会对剩余油分布产生重要影响。正交试验结果表明,侧积层倾角越小,连通性越差,侧积间距越大,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的开发效果越好。根据曲流河点坝型厚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可采取在其上部钻水平井、中部转换注水方式和下部调堵油水井的方式进行挖潜。
引用
收藏
页码:14 / 17+112 +112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曲流河点坝内部构型精细解剖——以垦西油田垦71断块馆陶组为例 [J].
陈雨茂 ;
邓文秀 ;
滕彬彬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1, 18 (04) :25-27+112
[2]   特高含水深度开发阶段调整挖潜技术政策界限——以胜坨油田坨28断块沙二段7—8单元为例 [J].
李春英 ;
吴晓东 ;
李淑霞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6) :97-100+117
[3]   建立采收率与井网密度关系的方法探讨 [J].
邹存友 ;
韩大匡 ;
盛海波 ;
汪萍 ;
张爱东 .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2010, 17 (04) :43-47+114
[4]   河道单砂体“建筑结构控三维非均质模式”研究 [J].
马世忠 ;
吕桂友 ;
闫百泉 ;
范广娟 .
地学前缘, 2008, (01) :57-64
[5]   地下侧积砂坝建筑结构研究及储层评价——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2+3砂体为例 [J].
李阳 ;
郭长春 .
沉积学报, 2007, (06) :942-948
[6]   曲流点坝薄夹层构形对驱油效率及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J].
单敬福 ;
纪友亮 ;
史榕 ;
柳成志 .
海洋地质动态, 2006, (04) :21-25+40
[8]   河道砂岩中夹层的稳定性 [J].
赵翰卿 .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1985, (03) :1-12
[9]   点坝砂地层注气数值模拟 [J].
袁奕群 ;
高雅文 ;
桓冠仁 .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85, (03) :34-40+33
[10]  
大庆油田河流相储层精细描述技术发展及应用[J]. 何宇航,宋保全,白振强.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2011 (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