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坡耕作径流溶解态氮磷流失特征及其富营养化风险——以鲁中南山地丘陵区为例

被引:6
作者
马骞 [1 ,2 ]
于兴修 [1 ]
刘前进 [1 ,2 ]
机构
[1] 临沂师范学院化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山东省水土保持与环境保育重点实验室
[2] 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坡耕地; 横坡耕作; 径流; 氮磷流失; 富营养化风险;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2 [水体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摘要
以鲁中南山地丘陵区的坡耕地为例,在模拟降雨条件下分析了横坡耕作地表径流溶解态硝态氮(DNN)、铵态氮(DHN)和磷(DIP)的流失特征,并通过溶解态无机氮DIN(DNN+DHN)/DIP、DNN/DIP和DHN/DIP等3种氮磷比衡量其径流的富营养化风险。结果表明,在研究区典型的暴雨强度下(70mm·h-1),横坡耕作产流所需降雨量在8.07mm左右,产流后径流率在径流初期(0~5min)迅速增加,并在末期(14min后)趋于稳定,而径流泥沙浓度在降雨过程的变化表现出单峰型特征;溶解态氮、磷浓度在径流过程中逐渐降低,其中,径流末期DNN、DHN和DIN的平均浓度较初期分别下降12.1%、23.5%和12.6%,DIP浓度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溶解态氮,为32.5%;溶解态氮、磷浓度与径流率以及原表土速效养分含量在径流初期的相关程度较高,之后则逐渐降低,与泥沙浓度的相关系数在降雨过程中则呈高-低-高变化;各溶解态氮的流失率在径流过程中呈增加趋势,而DIP流失率在径流过程中的变化不显著;溶解态氮、磷流失率与径流率存在升幂函数关系,但相关性随径流时间延长逐渐减弱。N/P率分析表明,横坡耕作径流的富营养化风险较低,但风险水平在径流过程中呈逐渐增加趋势。控制径流末期DNN的径流流失,可减轻横坡耕作径流对于受纳水体富营养化过程的影响。
引用
收藏
页码:492 / 499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太湖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优先识别区研究——以昆山为例 [J].
王小治 ;
王爱礼 ;
尹微琴 ;
郁志华 ;
王德建 ;
封克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9) :1874-1879
[2]   抚仙湖尖山河小流域山地典型地类非点源污染特征与分析 [J].
孙孝龙 ;
蒋文举 ;
王克勤 ;
宋泽芬 ;
陈尧 .
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9 (07) :1534-1541
[3]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J].
张少良 ;
张兴义 ;
刘晓冰 ;
刘爽 ;
于同艳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3) :11-15
[4]   嘉陵江流域非点源溶解态氮污染负荷模拟研究 [J].
刘腊美 ;
龙天渝 ;
李崇明 ;
李继承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9, 28 (04) :808-813
[5]   汛期不同作物种植模式下地表径流氮磷流失研究 [J].
焦平金 ;
许迪 ;
王少丽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2) :15-20
[6]   不同农作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径流调控研究 [J].
付斌 ;
胡万里 ;
屈明 ;
段宗颜 ;
刘宏斌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1) :17-20
[7]   鲁中南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原因及治理措施 [J].
刘福臣 ;
方静 ;
黄怀峰 .
水土保持通报, 2008, (04) :170-171+197
[8]   紫色土坡地氮素和磷素非点源输出的人工模拟研究 [J].
高扬 ;
朱波 ;
周培 ;
汪涛 ;
缪驰远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4) :1371-1376
[9]   贵州坡耕地水土保持措施效益研究 [J].
朱青 ;
王兆骞 ;
尹迪信 .
自然资源学报, 2008, (02) :219-229
[10]   红壤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N,P流失特征研究 [J].
王晓龙 ;
李辉信 ;
胡锋 ;
秦江涛 ;
张斌 ;
不详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5, (05) :33-3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