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32
作者
张丽娟 [1 ]
马昌前 [1 ,2 ]
王连训 [1 ]
佘振兵 [1 ]
王世明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2] 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扬子地块; 环斑花岗岩; 古元古代; A型花岗岩; 锆石U-Pb定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湖北省钟祥市华山观环斑花岗岩是在扬子地块上发现的第一例元古宙环斑花岗岩体.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研究表明,华山观岩体北部发育典型的环斑结构,钾长石核呈卵球形,且多数具斜长石环边,碱性长石和石英分为两期甚至多期.样品的主量元素富硅、碱(尤其富钾)和铁,贫钙、镁.微量元素富Th,U,La,Ga,Ce和Sm,贫Sr,Nb和Y;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具铕负异常,并显示A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采用LA-ICP-MS锆石U-Pb法获得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1851±18)Ma,代表了该环斑花岗岩体的结晶年龄;U-Pb下交点年龄为(803±170)Ma,代表岩体后期可能遭受了新元古代构造热事件改造的时代.扬子地块北缘古元古代环斑花岗岩的发现,表明在1850Ma时扬子地块应处于大陆裂解或造山后伸展的构造环境中,可能与古元古代Columb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44 / 57
页数:14
相关论文
共 59 条
[1]   南秦岭武当山群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及其地质意义 [J].
凌文黎 ;
段瑞春 ;
柳小明 ;
程建萍 ;
毛新武 ;
彭练红 ;
刘早学 ;
杨红梅 ;
任邦方 .
科学通报, 2010, (12) :1153-1161
[2]   扬子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古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J].
彭敏 ;
吴元保 ;
汪晶 ;
焦文放 ;
刘小驰 ;
杨赛红 .
科学通报 , 2009, (05) :641-647
[3]   宜昌圈椅埫A型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与扬子大陆古元古代克拉通化作用 [J].
熊庆 ;
郑建平 ;
余淳梅 ;
苏玉平 ;
汤华云 ;
张志海 .
科学通报, 2008, (22) :2782-2792
[4]   柴北缘元古宙鹰峰环斑花岗岩及其共生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成因及地质意义 [J].
胡能高 ;
王晓霞 ;
孙延贵 ;
申文环 ;
蔡欢欢 ;
陈云杰 .
地质论评, 2007, (04) :460-472
[5]   扬子陆核与陆缘新元古代岩浆事件对比及其构造意义——来自黄陵和汉南侵入杂岩E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的约束 [J].
凌文黎 ;
高山 ;
程建萍 ;
江麟生 ;
袁洪林 ;
胡兆初 .
岩石学报, 2006, (02) :387-396
[6]   北京密云环斑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和Hf同位素及其地质意义 [J].
杨进辉 ;
吴福元 ;
柳小明 ;
谢烈文 .
岩石学报, 2005, (06) :1633-1644
[7]   华北和扬子陆块及秦岭—大别造山带地表和深部太古宙基底的新信息 [J].
沈其韩 ;
耿元生 ;
宋彪 ;
万渝生 .
地质学报, 2005, (05) :616-627
[8]   铜陵地区小铜官山石英闪长岩锆石SHRIMP的U-Pb年龄及其成因指示 [J].
王彦斌 ;
刘敦一 ;
曾普胜 ;
杨竹森 ;
蒙义峰 ;
田世洪 .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04, (04) :298-304
[9]   锆石成因矿物学研究及其对U-Pb年龄解释的制约 [J].
吴元保 ;
郑永飞 .
科学通报, 2004, (16) :1589-1604
[10]   黄陵地区基性岩墙群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J].
曾雯 ;
钟增球 ;
周汉文 ;
江麟生 ;
周忠友 ;
陈铁龙 .
地球科学, 2004, (01) :3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