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极地大气科学研究进展

被引:24
作者
陆龙骅
卞林根
效存德
武炳义
逯昌贵
机构
[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关键词
北极; 南极; 大气科学; 全球变化; 气候系统; 考察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61.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是地球上的 3大气候敏感地区 ,是多个国际计划研究全球变化的关键地区。中国的南极和北极实地考察研究 ,分别始于 2 0世纪 80和 90年代 ,起步较晚 ,但近 2 0余年来有较大的进展。极地大气科学考察与研究是极地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讫今为止 ,中国已组织了 2 0次南极考察和 3次北极考察 ,建立了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山站和北极黄河站等 3个常年科学考察站 ;进行了常规地面气象、Brewer大气臭氧、近地面物理、高层大气物理、冰雪和大气化学等观测 ,获得了较为系统的极地大气科学第一手资料 ;开展了有关极地与全球变化的研究 ,取得了新的进展。南极地区大气温度、臭氧和海冰的气候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多样的。南极地区的增暖主要发生在南极半岛地区 ,在南极大陆主体并不明显 ,近 10余年来还有降温趋势。中国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观测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此外 ,还揭示了南极半岛西侧和罗斯海外围的海冰变化具有“翘翘板”特征 ,由此定义的南极涛动指数可用来讨论南极海冰状况和海冰关键区的活动 ;用实地考察资料研究了极地不同下垫面的近地面物理和海 -冰 -气相互作用特征 ,给出了边界层特征参数 ;讨论了极地天气气候和大气环境特征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和中国天气气候的影响 ;利用
引用
收藏
页码:672 / 691+717 +717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97 条
[1]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沿线气溶胶可溶性成分的分析 [J].
孙俊英 .
冰川冻土, 2002, (06) :744-749
[2]   太阳活动低年南极中山站电离层F层的平均特性 [J].
贺龙松 ;
刘瑞源 ;
刘顺林 ;
刘勇华 .
地球物理学报, 2000, (03) :289-295
[3]   亚暴期间高纬黄昏—子夜扇区极光弧增亮与衰减及其与IMF的关系 [J].
洪明华 ;
胡红桥 ;
刘瑞源 ;
汤克云 .
地球物理学报, 2001, (01) :12-23
[4]   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极昼期间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试验研究 [J].
曲绍厚 ;
胡非 ;
李亚秋 ;
苏林 .
地球物理学报, 2002, (01) :8-16
[5]   中国全球变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J].
林海 .
地学前缘, 2002, (01) :19-25
[6]   全球变化研究进展与展望 [J].
陈宜瑜 ;
陈泮勤 ;
葛全胜 ;
张雪芹 .
地学前缘, 2002, (01) :11-18
[7]   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科学 [J].
刘东生 .
地学前缘, 2002, (01) :1-9
[8]   中国南极气象考察与全球变化研究 [J].
陆龙骅 ;
卞林根 ;
程彦杰 .
地学前缘, 2002, (02) :255-262
[9]   北冰洋考察区海-气CO2的分布特征和通量研究 [J].
王伟强 ;
黄宣宝 ;
杨绪林 ;
陈立奇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2) :119-126
[10]   北冰洋夏季开阔洋面和浮冰近地层热量平衡参数的观测估算 [J].
卞林根 ;
高志球 ;
陆龙骅 ;
张雅宾 ;
C.Roger ;
X.D.Zhang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3, (02) :139-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