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槽与副高相互作用的暴雨过程动热力场结构特征分析

被引:18
作者
侯淑梅
郭俊建
张磊
郑怡
孙兴池
机构
[1] 山东省气象台
关键词
副热带高压; 结构特征; 动力机制; 后向传播; 饱和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自动气象站加密观测、NCEP/NCAR(1°×1°,逐6 h)再分析以及FY 2C卫星云图等资料,分析了2007年8月15—18日发生在山东的一次暴雨过程中,西风槽与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相互作用三个阶段的热力、动力场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整个过程先后经历了副高西进切变线缓慢西移、横槽南压副高减弱和横槽转竖副高南撤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共同特征是中低层有切变线和θse锋区;700 hPa有低空急流;产生暴雨的对流云团具有后向传播特征,生命史中多次发生合并。三个阶段的不同点是:(1)副高西进过程中,锋区随高度向北倾斜,坡度小,切变线和θse锋区均为后倾,为典型的暖锋降水。暴雨区范围大,强度均匀,位于850 hPaθse锋区与暖脊的交界处的水汽辐合中心附近。饱和区宽广,伸展高度高。低层气旋性辐合、切变线辐合、锋面抬升是触发暴雨的动力机制,低空急流是暴雨增强机制。(2)副高减弱过程中,干冷空气分别从低层和中层侵入θse暖脊,θse锋区随高度先向北后向南,呈交错倾斜现象,坡度大,为典型的强对流降水,上升运动最为激烈。暴雨区范围小,强度大,分布不均,位于θse暖脊垂直方向轴线附近。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高。锋面抬升运动是触发对流性强降水的主要动力机制,对流层中层干冷空气入侵是强降水的增强机制。(3)副高南撤过程中,θse锋区随高度向南倾斜,坡度大,呈前倾特征,为典型的高空槽降水。暴雨区狭长分散,强度弱,位于850 hPa切变线上、θse暖舌靠近锋区一侧。饱和区狭窄,伸展高度低。低层切变线辐合抬升是触发强降水动力机制,中层干侵入是降水增强机制。
引用
收藏
页码:151 / 165
页数:15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11]   2009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原因初探 [J].
康志明 ;
桂海林 ;
王小光 .
气象, 2013, 39 (01) :46-56
[12]   山西中部一次致灾暴雨中尺度特征 [J].
赵彩萍 ;
赵桂香 .
气象科技, 2012, 40 (05) :807-813
[1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下北京区域性暴雨的个例分析 [J].
刘还珠 ;
王维国 ;
邵明轩 ;
王秀荣 .
大气科学, 2007, (04) :727-734
[14]   两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副高三维结构对比分析 [J].
金荣花 ;
蒙嘉川 ;
裴海瑛 .
气象, 2007, (04) :40-46
[15]   副高边缘暴雨的多普勒雷达回波特征 [J].
周雨华 ;
黄小玉 ;
黎祖贤 ;
吴贤云 ;
夏正龙 .
气象, 2006, (01) :12-17+129
[16]   2003年夏季淮河流域梅雨期西太平洋副高结构和活动特征及动力机制分析 [J].
赵兵科 ;
姚秀萍 ;
吴国雄 ;
不详 .
大气科学 , 2005, (05) :771-779
[17]   西太平洋副高在1998年和2001年梅汛期长江大涝大旱中的作用 [J].
冷春香 ;
陈菊英 .
气象, 2003, (06) :7-11
[18]   我国北方50次区域性特大暴雨的环流分析 [J].
周鸣盛 .
气象, 1993, (07) :14-18
[19]   盛夏副热带高压对中纬度西风槽阻挡作用和预报问题的初步探讨 [J].
牛叔超 .
山东气象, 1986, (03) :26-28
[20]   “2007.8.17”山东大暴雨的数值模拟和诊断分析 [J].
周雪松 ;
阎丽凤 ;
孙兴池 ;
张磊 .
气象, 2012, 38 (08) :960-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