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与潜力分区

被引:37
作者
袁磊 [1 ,2 ]
赵俊三 [1 ,2 ]
李红波 [1 ,3 ]
张萌 [1 ]
陈国平 [1 ,4 ]
郭晓慧 [1 ]
机构
[1] 昆明理工大学国土资源工程学院
[2] 昆明云金地科技有限公司
[3]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4] 昆明治金高等专科学校测绘学院
关键词
土地利用; 分区; 模型; 适宜性评价; 未利用地; 弥渡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摘要
为更好地引导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的开发,该文以云南省典型的山区县―弥渡县为例,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空间分析技术、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及特尔菲法(Delphi)相结合,分别构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新增耕地指数及补充耕地潜力模型、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分区评价模型,对云南山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与潜力分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开发适宜性分为4个等级:最适宜、中等适宜、勉强适宜、不适宜,面积分别为71.21、1177.39、1681.00和62.00h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8%、39.36%、56.19%、2.07%。研究区宜耕未利用地实际开发潜力为1248.60hm2,预计新增耕地面积977.45hm2。潜力分区结果表明,研究区可划分为5个潜力区和1个非潜力区。其中,Ⅰ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164.97hm2,可新增耕地144.21hm2;Ⅱ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53.38hm2,可新增耕地46.66hm2;Ⅲ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210.64hm2,可新增耕地164.01hm2;Ⅳ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773.93hm2,可新增耕地590.11hm2;Ⅴ级潜力区实际开发潜力45.68hm2,可新增耕地32.46hm2。研究结果的应用表明,该种方法得出的适宜性评价结果、新增耕地测算结果及潜力分区结果与当地实际较为吻合。
引用
收藏
页码:229 / 237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近30年中国主要耕地后备资源的时空变化 [J].
易玲 ;
张增祥 ;
汪潇 ;
刘斌 ;
左丽君 ;
赵晓丽 ;
王洁 .
农业工程学报, 2013, 29 (06) :1-12+293
[2]   生态脆弱区宜耕未利用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以山西省大同市为例 [J].
类淑霞 ;
郝晋珉 ;
王丽敏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 (06) :1417-1423
[3]   中日土地利用分类比较 [J].
吴亮 ;
濮励杰 ;
朱明 .
中国土地科学, 2010, 24 (07) :77-81
[4]   江苏省域耕地后备资源潜力空间分布与开发组合研究 [J].
王亚坤 ;
周生路 ;
张红富 ;
吴绍华 .
土壤, 2010, 42 (03) :492-496
[5]   基于适宜性的济南市宜耕未利用地开发潜力评估 [J].
王筱明 ;
闫弘文 ;
卞正富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2) :307-312
[6]   基于AHP和熵权法赋权的区域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评价 [J].
倪九派 ;
李萍 ;
魏朝富 ;
谢德体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5) :202-209
[7]   土地适宜性评价过程中模型方法对比研究 [J].
薛保山 ;
刘刚 .
安徽农业科学, 2009, 37 (07) :3162-3165
[8]   土地开发项目区未利用地地力评价研究——以安徽寿县孟家湖林场苇地开发项目为例 [J].
王慎敏 ;
赏刚 ;
陈昌春 ;
马其芳 .
中国农学通报, 2009, (03) :240-244
[9]   内蒙古西部地区未利用地资源潜力研究 [J].
蒋一涵 ;
李那日苏 .
北方经济, 2008, (24) :68-70
[10]   基于遥感与GIS的低丘红壤区耕地开发潜力评价 [J].
张秀英 ;
朱晓芸 ;
王珂 ;
沈掌泉 ;
许红卫 ;
丁晓东 ;
罗鹏 ;
俞志强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03) :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