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基于抗争性质、动因与治理的分析

被引:15
作者
孙培军
机构
[1]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
关键词
中国; 社会抗争; 性质; 动因; 治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6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问题];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当前中国的社会抗争有其必然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成因,在性质上是基于利益博弈的底层抗争,具有内在结构和正反功能。社会抗争的生发原因和动力机制是抗争政治研究的重点。学界在借鉴西方概念和范式的基础上,进行了诸多本土化的理论尝试和经验解读,适应了中国社会抗争的复杂性、多变性和特殊性。以上两个方面的最终落脚点是社会抗争的治理,使抗争达到有序化、有益化的效果。为此,要在治理的理念、主体和内容上进行总结和反思,尤其在当前中国的党、国家和社会关系下,必须探求中国共产党与社会抗争之间的关联,建构以政党为中心、国家和社会多元共治的治理社会抗争的政治逻辑。
引用
收藏
页码:57 / 65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40 条
[1]   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 [J].
清华大学课题组 .
学习月刊, 2010, (23) :28-29
[2]   2008—2009年中国群体性事件分析 [J].
周忠伟 .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 (03) :75-79
[4]   中国当今社会矛盾的特点与解决途径 [J].
邓伟志 .
探索与争鸣, 2010, (01) :16-19
[5]   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新探索 [J].
刘中起 ;
风笑天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 (01) :155-161
[7]   游民政治:社会风险与群体性事件的结构背景 [J].
刘义强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9, 48 (06) :8-13
[8]   十年来中国抗争运动研究评述 [J].
李德满 .
社会, 2009, 29 (06) :189-209+227
[9]   命名的故事:“底层”,还是“新左翼”?——大陆新世纪文学新潮的内在困境 [J].
张宁 .
文史哲, 2009, (06) :20-28
[10]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J].
于建嵘 .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09, (06) :114-12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