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深还对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结构特征的影响

被引:36
作者
朱姝
窦森
关松
郭聘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关键词
秸秆深还; 土壤团聚体; 胡敏素; 元素组成; 红外光谱; 差热分析;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41.4 [堆肥、沤肥];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秸秆还田主要是覆盖和表层浅施,存在着影响种子发芽生长、土壤升温慢和病虫害增加等问题。秸秆深还(corn stover deep incorporation,CSDI)是指将玉米秸秆施入土壤亚表层(2040 cm),不仅能解决秸秆焚烧的问题,还能达到保碳、蓄水、培肥、稳产的目的,使秸秆还田得到改善。虽对秸秆深还后胡敏素(Hu)的结构性质有一些研究,但是对秸秆深还后土壤团聚体中Hu的变化还未见报道。探究秸秆深还对土壤腐殖质的影响,可以为如何提高土地肥力、如何利用秸秆深还创建合理耕层提供理论依据。本试验采集于吉林农业大学试验站玉米连作耕地试验田,采用湿筛法将其分为>2 mm、20.25 mm、0.250.053 mm和<0.053 mm 4个粒级并提取Hu,通过元素组成、红外光谱和差热分析研究秸秆深还对团聚体中Hu结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用此方法制备的黑土Hu的平均含碳量为721 g kg-1;H/C的平均值为0.776;Hu的缩合度高于相应的HA;秸秆深还促使土壤表层和亚表层团聚体中Hu的氧化度降低,脂族链烃减少,活性结构增多,稳定性降低,Hu的结构趋于简单化、年轻化。
引用
收藏
页码:127 / 13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21]   玉米秸秆深还剂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J].
黄毅 ;
邹洪涛 ;
闫洪亮 ;
马迎波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3, (04) :61-63
[22]   免耕条件下不同秸秆覆盖量的土壤有机碳红外光谱特征 [J].
彭义 ;
解宏图 ;
李军 ;
董智 ;
白震 ;
王贵满 ;
陈智文 ;
张旭东 .
中国农业科学, 2013, 46 (11) :2257-2264
[23]   长期不施肥土壤团聚体中胡敏素的分布特征 [J].
李凯 ;
窦森 ;
韩晓增 .
吉林农业科学, 2013, 38 (02) :52-54+80
[24]   稻田秸秆还田的土壤增碳及温室气体排放效应和机理研究进展 [J].
史然 ;
陈晓娟 ;
沈建林 ;
葛体达 ;
隋方功 ;
童成立 ;
吴金水 .
土壤, 2013, 45 (02) :1193-1198
[25]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刘义国 ;
刘永红 ;
刘洪军 ;
商健 ;
于淙超 ;
林琪 .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03) :131-135
[26]   免耕秸秆覆盖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影响 [J].
崔凤娟 ;
刘景辉 ;
李立军 ;
高婕 ;
李倩 .
西北农业学报, 2012, 21 (09) :195-200
[27]   不同量秸秆覆盖还田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J].
蔡太义 ;
黄会娟 ;
黄耀威 ;
路文涛 ;
贾志宽 ;
杨宝平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6) :964-974
[28]   稻田免耕和稻草还田对土壤腐殖质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 [J].
区惠平 ;
何明菊 ;
黄景 ;
朱桂玉 ;
顾明华 ;
黎晓峰 ;
沈方科 .
生态学报, 2010, 30 (24) :6812-6820
[29]   秸秆深施对土壤蓄水能力的影响 [J].
张帅 ;
孔德刚 ;
常晓慧 ;
翟利民 .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 41 (06) :127-129
[30]  
不同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麦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田慎重,宁堂原,王瑜,李洪杰,仲惟磊,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