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构造演化的裂变径迹揭示

被引:14
作者
孙国强 [1 ,2 ]
苏龙 [1 ,2 ]
王旭红 [3 ]
侯安平 [3 ]
郑建京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气体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3] 不详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磷灰石裂变径迹; 锆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期次; 发生时间;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摘要
近年来,裂变径迹技术在研究沉积盆地的热历史、山脉的隆升速率、沉积盆地的物源分析、构造抬升及热演化以及测定活动断层的活动年龄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用该方法来研究构造运动—热事件期次和发生时间的则很少。为此,采用该方法研究了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构造运动学过程。实验样品采自柴达木盆地西部11口钻井的岩心,所选样品均位于渐新统顶部和中新统底部地层。对样品中的磷灰石和锆石矿物进行年龄测定后发现,磷灰石的测定年龄在距今8~13Ma之间,与地层的年龄一致;而锆石的测定年龄在距今45~150Ma之间。通过分析磷灰石和锆石的裂变径迹年龄数据,得出结论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地区中生代末期以来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构造事件,分别发生在距今60~100Ma之间和距今35Ma以来,对应着柴达木盆地西部坳陷燕山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运动阶段。
引用
收藏
页码:27 / 31+131 +131-132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38 条
  • [11] 地质热历史研究的裂变径迹法[M]. 科学出版社 , 康铁笙,王世成著, 1991
  • [12] 年轻地质体系的年代测定[M]. 地震出版社 , 陈文寄,彭 贵主编, 1991
  • [13] 中国石油地质志[M]. 石油工业出版社 , 青藏油气区石油地质志编写组编, 1990
  • [14] Natural long-term annealing of the zircon fission-track system in Vienna Basin deep borehole samples: constraints upon the partial annealing zone and closure temperature[J] . Takahiro Tagami,Andrew Carter,Anthony J. Hurford.Chemical Geology . 1996 (1)
  • [15] Solid-State Track Detectors: Applications to Nuclear Science and Geophysics[J] . R L Fleischer,P B Price,R M Walker.Annual Review of Nuclear Science . 1965
  • [16] 西藏南部岩体裂变径迹年龄与高原隆升
    赵志丹
    莫宣学
    郭铁鹰
    周肃
    董国臣
    王亮亮
    张凤芹
    万景林
    [J]. 自然科学进展, 2003, (08) : 95 - 98
  • [17] 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的一种新途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王国灿
    [J]. 地质科技情报, 2002, (04) : 35 - 40
  • [18] 柴达木侏罗纪盆地性质及其演化特征
    曾联波
    金之钧
    张明利
    汤良杰
    由福报
    雷兵足
    [J]. 沉积学报, 2002, (02) : 288 - 292
  • [19] 阿尔金山北段晚新生代山体抬升的裂变径迹证据
    万景林
    王瑜
    李齐
    王非
    王二七
    [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2001, (04) : 222 - 224
  • [20] 新生代阿尔金山脉隆升历史的裂变径迹证据
    陈正乐
    张岳桥
    王小凤
    陈宣华
    Washburn Z.
    Arrowsmith J.
    [J]. 地球学报, 2001, (05) : 413 - 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