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势力的概念流变及其司法认定

被引:55
作者
刘仁文
刘文钊
机构
[1]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关键词
扫黑除恶; 恶势力; 黑社会性质组织; 类型思维; 具体要素; 主导形象;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基于填补刑事立法缺陷、实现有组织犯罪阶梯化规制的需求,司法机关逐步推动恶势力概念规范化,形成了黑社会性质组织与恶势力高低搭配的有组织犯罪处断模式。《指导意见》中的恶势力规范虽然在明确性、效力层级上仍存不足,但基本可以满足当前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需求。恶势力属于类型概念,应当采取类型思维的方法,建立一种具体要素与主导形象双层次的判断体系。第一层次是具体要素判断,分析组织特征、行为特征、危害特征三个要素是否达成,以何种程度达成;第二层次是主导形象判断,根据要素的达成程度,结合黑社会性质组织的雏形这一主导形象进行价值判断。
引用
收藏
页码:13 / 31+169 +169-170
页数:21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恶势力及其软暴力犯罪探微 [J].
黄京平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18, (03) :65-86
[3]   论类型思维在刑事疑案裁判中的运用 [J].
任彦君 .
法学评论, 2015, 33 (04) :88-94
[4]   中国的熟人社会与有组织犯罪的组织性特征 [J].
王烁 .
犯罪研究, 2014, (06) :72-80
[5]   《刑法修正案(八)》解读(二) [J].
黄太云 .
人民检察, 2011, (07) :49-63
[6]   关于重庆“打黑除恶”的法理思考 [J].
赵秉志 ;
彭新林 .
山东警察学院学报, 2011, (01) :5-9
[7]   媒体视角下的黑社会组织六十年 [J].
邱格屏 .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 2010, (02) :188-199
[8]   刑法中的类型思维之提倡 [J].
齐文远 ;
苏彩霞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0, 28 (01) :69-81
[10]   我国有组织犯罪的现状及其治理 [J].
康树华 .
法学家, 2008, (03)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