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秦岭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锆石的LA-ICP-MSU-Pb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65
作者
陈丹玲
刘良
孙勇
张安达
柳小明
罗金海
机构
[1]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 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3] 西安
[4] 西北大学地质学系
关键词
北秦岭松树沟; 高压基性麻粒岩; 锆石U-Pb年龄; 早古生代碰撞作用; 微量元素;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97 [同位素地质学与地质年代学];
学科分类号
070902 ;
摘要
对北秦岭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中的锆石进行了阴极发光图像、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和U-Pb定年. 结果表明, 这些锆石具有明显的双层结构, 核部主体由扇形或面形分带区域组成, 局部显弱分带或云雾状结构, 具低的Th, U, REE, HREE含量和低的Th/U与较高的(Nd/Yb)N比值, 显示了与石榴石平衡生长的锆石的稀土配分型式, 应属变质成因; 核部的外围存在一窄的亮色环边, 与核部界线呈浑圆状或港湾状, 为后期退变质影响的结果. 对11粒锆石核部区域的24次U-Pb同位素分析获得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853.3 Ma, 代表松树沟高压基性麻粒岩的峰期变质年龄. 该年龄值与秦岭岩群北侧的超高压榴辉岩及其围岩片麻岩的变质年龄值(50737 Ma)在误差范围内一致, 表明在北秦岭秦岭岩群南北两侧存在同时代的两条早古生代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 初步认为这两条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带的形成, 可能分别对应于早古生代时期秦岭古洋盆和二郎坪洋盆俯冲消减引发的微陆块之间或微陆块与岛弧地体之间陆壳双向深俯冲碰撞作用.
引用
收藏
页码:1901 / 1908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6 条
[1]   秦岭造山带中—新元古代(早期)地质演化 [J].
陆松年 ;
陈志宏 ;
李怀坤 ;
郝国杰 ;
周红英 ;
相振群 .
地质通报, 2004, (02) :107-112
[2]   塔里木与扬子新元古代热-构造事件特征、序列和时代——扬子与塔里木连接(YZ-TAR)假设 [J].
陆松年 ;
李怀坤 ;
陈志宏 .
地学前缘, 2003, (04) :321-326
[3]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 [J].
杨经绥 ;
刘福来 ;
吴才来 ;
万渝生 ;
张建新 ;
史仁灯 ;
陈松永 .
地质学报, 2003, (04) :463-477
[4]   东北地区新生代侵入体的锆石激光探针U-Pb年龄测定与稀土元素成分分析 [J].
袁洪林 ;
吴福元 ;
高山 ;
柳小明 ;
徐平 ;
孙德有 .
科学通报, 2003, (14) :1511-1520
[5]   苏鲁地体超高压和退变质时代的厘定:来自片麻岩锆石微区SHRIMP U-Pb定年的证据 [J].
刘福来 ;
许志琴 ;
宋彪 .
地质学报, 2003, (02) :229-237+293
[6]   北秦岭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环境 [J].
张安达 ;
刘良 ;
王焰 ;
陈丹玲 ;
罗金海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02) :191-195
[7]   北秦岭构造属性与元古代构造演化 [J].
董云鹏 ;
张国伟 ;
朱炳泉 .
地球学报, 2003, (01) :3-10
[8]   秦岭发现金刚石:横贯中国中部巨型超高压变质带新证据及古生代和中生代两期深俯冲作用的识别 [J].
杨经绥 ;
许志琴 ;
裴先治 ;
史仁灯 ;
吴才来 ;
张建新 ;
李海兵 ;
孟繁聪 ;
戎合 .
地质学报, 2002, (04) :484-495
[9]   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J].
王涛 ;
张国伟 ;
裴先治 ;
张成立 ;
李伍平 .
地质通报, 2002, (Z2) :516-522
[10]   193nmLA-ICPMS对国际地质标准参考物质中42种主量和微量元素的分析 [J].
柳小明 ;
高山 ;
袁洪林 ;
Bodo HATTENDORF ;
DetlefG■NTHER ;
陈亮 ;
胡圣红 .
岩石学报, 2002, (03) :408-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