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物理性质特征分析

被引:30
作者
任婷婷 [1 ]
王瑄 [1 ]
孙雪彤 [1 ]
邱野 [2 ]
李德利 [3 ]
机构
[1] 沈阳农业大学水利学院
[2] 沈阳市于洪区水利局
[3] 本溪市水务局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水分; 土壤容重; 颗粒组成; 团粒分形维数;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4.02.023
中图分类号
S152 [土壤物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090301 ;
摘要
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天然次生林、人工林地、坡耕地、荒草地、果树台田和花田6种典型地块作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团聚体分形特征。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从坡上到坡下逐渐增加,而土壤容重则表现为:坡下<坡中<坡上;土壤颗粒组成间的差异性较明显,极细沙粒和细砂粒的含量较高,其次是粉砂粒,粘粒含量最低;土壤湿筛团聚体分形维数和风干团聚体分形维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规律,其大小依次为天然次生林<荒草地<果树台田<人工林地<坡耕地<花田;湿筛后土壤团聚体分形维数显著增加,以荒草地的增量最小(0.07),花田的增量最大(0.14)。
引用
收藏
页码:123 / 126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李民义 ;
张建军 ;
王春香 ;
王丹丹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03) :125-130+137
[2]   硫磺改良对宁夏引黄灌区盐碱土pH及微量元素有效性的影响研究 [J].
曹莹菲 ;
赵毅 ;
赵文田 ;
吕家珑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03) :199-201
[3]   紫色土丘陵区不同种植模式下团聚体分形特征 [J].
张兵 ;
史东梅 ;
谢均强 ;
史晓梅 .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03) :119-125
[4]   东北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初探 [J].
孟令钦 ;
李勇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1) :7-11+44
[5]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质量的影响 [J].
王国强 ;
毛艳玲 .
林业科技开发, 2008, (06) :60-63
[6]   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不同坡面及坡位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J].
周萍 ;
刘国彬 ;
侯喜禄 .
水土保持学报, 2008, (01) :7-12
[7]   不同利用方式及施肥对黑土地表磷素养分流失的影响 [J].
郄瑞卿 ;
孙彦君 ;
王继红 ;
窦森 .
土壤通报, 2006, (04) :701-705
[8]   微咸水淋洗对苏打盐渍土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J].
吴乐知 ;
李取生 ;
刘长江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6, (02) :11-15
[9]   黄土高原小流域土壤容重及水分空间变异特征 [J].
连纲 ;
郭旭东 ;
傅伯杰 ;
虎陈霞 .
生态学报, 2006, (03) :647-654
[10]   世界盐碱地资源及其改良利用的基本措施 [J].
张建锋 ;
张旭东 ;
周金星 ;
刘国华 ;
李冬雪 ;
不详 .
水土保持研究 , 2005, (06) :32-3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