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湿地植物量及其对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

被引:40
作者
石雷
杨璇
机构
[1] 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系
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关键词
植物量; 净化能力; 植物量年产率; 植物选择;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0.01.003
中图分类号
X703 [废水的处理与利用];
学科分类号
083002 ;
摘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中,植物对污水净化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植物量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参数之一。为了明确植物量对污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在2002—2008年期间,详细测定了芦苇(Ph.australis Trin)、再力花(Thalia dealbata)、荻(M.sacchariflorus)和美人蕉(Canna indica)4种典型湿地植物不同年度的生物量、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生物量年产率,以及同期湿地COD、BOD5、TN和TP等的去除率。结果表明:湿地植物在栽植成活、稳定生长以后,至少要再经过1个以上的生长周期才能完全适应湿地环境,达到生物量的最大值,其中芦苇根系和茎叶生物量显著高于其他植物;同种植物的植物量与COD、BOD5、TN去除率呈显著正相关,与TP相关性不强;植物量随生长周期的变化对湿地净化能力的影响显著,确定合理收割期有利于湿地的稳定运行;不同种类植物生物量年产率与各种污染物的去除率均显著相关,芦苇、再力花和美人蕉均具有较高的生物量年产率,污染物去除能力较好。在试验范围内,芦苇湿地的运行稳定性最好,再力花湿地具有最强的脱氮能力,美人蕉湿地能快速形成规模、实现稳定运行,这些为构建不同特点和不同需要的湿地提供了重要参考。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1]   五种人工湿地植物根际细菌多样性的研究 [J].
赵庆节 ;
梁丹涛 ;
沈根祥 ;
胡双庆 ;
郭春霞 ;
顾海蓉 ;
周海花 .
三峡环境与生态, 2008, 1 (03) :11-13
[2]   几种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活性研究 [J].
徐德福 ;
徐建明 ;
李映雪 .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08, (02) :753-757
[3]   几种经济型人工湿地基质的除污效能分析 [J].
李怀正 ;
叶建锋 ;
徐祖信 .
中国给水排水, 2007, (19) :27-30
[4]   人工湿地中植物生长特性及其对TN和TP的吸收 [J].
金卫红 ;
付融冰 ;
顾国维 .
环境科学研究, 2007, (03) :75-80
[5]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J]. 张政,付融冰,杨海真,顾国维.上海环境科学. 2007(02)
[6]  
人工湿地基质微生物状况与净化效果相关分析[J]. 张政,付融冰,杨海真,顾国维.上海环境科学. 2007 (02)
[7]   强化供氧条件下潜流型人工湿地运行特性 [J].
鄢璐 ;
王世和 ;
钟秋爽 ;
黄娟 ;
刘洋 ;
王峰 .
环境科学, 2007, (04) :4736-4741
[8]   低温下表面流人工湿地中氨氮型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研究 [J].
郑少奎 ;
张燕燕 ;
杨志峰 ;
刘加刚 .
环境科学, 2006, (10) :2014-2018
[9]   人工湿地研究进展及应用 [J].
王平 ;
周少奇 .
生态科学, 2005, (03) :278-281
[10]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3种红树植物生理生态特性 [J].
靖元孝 ;
任延丽 ;
陈桂珠 .
生态学报, 2005, (07) :161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