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冈底斯地块中新生代中酸性侵入岩特征与构造环境

被引:9
作者
李汉光
葛良胜
邹依林
邢俊兵
武玉海
机构
[1] 武警黄金地质研究所
关键词
侵入岩; 提特斯演化; 岩石特征; 构造环境; 冈底斯地块; 西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88.12 [侵入岩、深成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冈底斯地块上的中新生代中酸性岩浆活动,是北部班公湖-怒江和南部雅鲁藏布两个特提斯演化及其后的陆内汇聚碰撞造山和后造山伸展等大地构造事件的完整记录。地块上的中酸性岩浆活动可划分为三个带,其中北部岩带岩浆岩形成于燕山期,其类型从早期的I型到中期的过渡型再演化为晚期的S型,分别形成于板块俯冲-缝合-碰撞等构造条件下,是北部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演化的集中反映。中部和南部岩浆岩带则集中体现了南部雅鲁藏布特提斯时空演化的完整经历,其中,南部岩带岩体以燕山晚期为主,喜山早期次之,成因及形成环境与特提斯洋壳向北俯冲作用密切相关(燕山晚期),同时俯冲结束后的同碰撞条件下的岩浆活动在该岩带内也有明显的反映(喜山早期);中部岩带岩体以喜山早期为主,燕山晚期次之,岩体大部分为同碰撞环境下岩浆活动的产物,它表征了随着洋壳板块向北俯冲程度的加深和强度的加剧,岩浆活动中心在不断向北迁移,并最终缝合碰撞的过程。因此,该岩带内岩浆岩主要形成于俯冲的晚阶段及缝合后的同碰撞条件下。喜山晚期的小斑岩体实际上广泛出露于整个冈底斯地块上,它反映的是该区在经历了碰撞造山后发生的陆内伸展的构造过程。
引用
收藏
页码:107 / 116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9 条
  • [1] 青藏高原冈底斯岩浆弧的分带性及其地质意义
    卢书炜
    张良
    任建德
    张彦启
    白国典
    [J]. 地质通报, 2004, (Z2) : 1023 - 1032
  • [2] 西藏崩纳藏布和甲岗雪山地区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初探
    葛良胜
    邹依林
    李振华
    张学军
    黄辉
    李兴谋
    马建文
    [J]. 矿物岩石, 2003, (02) : 55 - 61
  • [3] 青藏高原地质科学研究的新进展
    李廷栋
    [J]. 地质通报, 2002, (07) : 370 - 376
  • [4] 青藏高原及其邻区地壳上地幔S波速度结构
    苏伟
    彭艳菊
    郑月军
    黄忠贤
    [J]. 地球学报, 2002, (03) : 193 - 200
  • [5] 班公湖—怒江构造带西段三叠纪—侏罗纪构造—沉积演化
    王冠民
    钟建华
    [J]. 地质论评, 2002, (03) : 297 - 303
  • [6] 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
    曲晓明
    侯增谦
    黄卫
    [J]. 矿床地质, 2001, (04) : 355 - 366
  • [7] 青藏高原多岛弧-盆系格局机制
    潘桂棠
    徐强
    王立全
    [J]. 矿物岩石, 2001, (03) : 186 - 189
  • [8] 藏北新生代火山岩系列的地球化学及成因
    刘燊
    迟效国
    李才
    金巍
    王天武
    [J]. 长春科技大学学报, 2001, (03) : 230 - 235
  • [9] 喜马拉雅-青藏高原造山带地质演化——显生宙亚洲大陆生长
    尹安
    [J]. 地球学报, 2001, (03) : 193 - 230
  • [10] 西藏亚东淡色花岗岩Rb-Sr和Sm-Nd同位素研究——关于其年龄和源岩的证据
    杨晓松
    金振民
    [J]. 地质论评, 2001, (03) : 294 -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