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和中国地区PM2.5时空变化特征的模拟

被引:4
作者
杨冬冬 [1 ,2 ]
张华 [1 ,2 ]
沈新勇 [1 ,3 ]
赵树云 [2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
[2] 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
[3]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PM2.5; 人为气溶胶; 自然气溶胶; BCCAGCM2.0.1CUACE/Aero;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13 [粒状污染物];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BCCAGCM2.0.1CUACE/Aero,模拟了1850~1980和1980~2010年PM2.5及其人为和自然气溶胶柱含量的时空变化,并分析了人为和自然气溶胶对这种变化的贡献.结果表明:1850~1980年,大部分陆地范围人为PM2.5的柱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北美东部、欧洲和中国东部等地区,人为PM2.5增加地更明显,且以夏季最为明显;自然PM2.5的变化主要分布在几大沙漠地区,以春、夏季最为显著;人为气溶胶对总PM2.5变化的贡献在秋季最大,达94%,夏、冬季次之,分别为46%和41%,春季最小,仅占28%.1980~2010年,人为PM2.5在东亚、东南亚等地区均有所增加,春夏季较为显著,在欧洲中部和北美东部有所减少,且以夏季减少最为明显;自然PM2.5在沙漠地带有显著的变化,以春季最为明显;人为PM2.5的变化对总变化的贡献相比之前有所减少,四季均小于50%.
引用
收藏
页码:990 / 999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污染源减排时刻和减排比例对北京市PM浓度的影响 [J].
翟世贤 ;
安兴琴 ;
孙兆彬 ;
刘俊 .
中国环境科学 , 2015, (07) :1921-1930
[2]   北京地区多气溶胶遥感参量与PM2.5相关性研究 [J].
王家成 ;
朱成杰 ;
朱勇 ;
陈曙光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07) :1947-1956
[3]   上海地区霾时气溶胶类型垂直分布的季节变化 [J].
马骁骏 ;
秦艳 ;
陈勇航 ;
张华 ;
叶文 ;
胡承婷 ;
热依拉古丽阿不都热合曼 .
中国环境科学, 2015, 35 (04) :961-969
[4]  
PM2.5 and tropospheric O3 in China and an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pollutant emission control[J]. ZHANG Hua,XIE Bing,ZHAO Shu-Yun,CHEN Qi.Advances in Climate Change Research. 2014(03)
[5]   中国的PM2.5和对流层臭氧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对策的综合分析 [J].
张华 ;
陈琪 ;
谢冰 ;
赵树云 .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4, 10 (04) :289-296
[6]   气溶胶—气候耦合模式系统BCCAGCM2.0.1CAM气候态模拟的初步评估 [J].
赵树云 ;
智协飞 ;
张华 ;
王志立 ;
王在志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4, 19 (03) :265-277
[7]   杭州市大气PM2.5和PM10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J].
包贞 ;
冯银厂 ;
焦荔 ;
洪盛茂 ;
刘文高 .
中国环境监测, 2010, 26 (02) :44-48
[8]   南亚地区黑碳气溶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 [J].
王志立 ;
张华 ;
郭品文 .
高原气象, 2009, (02) :419-424
[9]   MATCH对中国地区2006年气溶胶光学厚度分布特征的模拟研究 [J].
崔振雷 ;
张华 ;
银燕 .
遥感技术与应用, 2009, 24 (02) :197-203+121
[10]   黑碳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影响的模拟研究 [J].
王志立 ;
郭品文 ;
张华 .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9, 14 (02) :16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