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光照和pH值对锥状斯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光暗周期对其生长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

被引:43
作者
邓光
李夜光
胡鸿钧
齐雨藻
耿亚红
李中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2] 暨南大学水生生物研究所
[3]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 武汉
[4]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5] 北京
[6] 武汉
[7] 广州
关键词
锥状斯氏藻; 塔玛亚历山大藻; 温度; 光照; pH值; 光合作用; 生长速率; 生物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Q945 [植物生理学];
学科分类号
0903 ;
摘要
用测定净光合放氧速率的方法研究了温度、光照和pH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trochoidea)和塔玛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tamarense)光合作用的影响。在不同光暗周期(L:D)条件下培养锥状斯氏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研究了光暗周期对生长繁殖速率和生物量的影响。2种藻对温度的变化敏感,适宜的温度范围是17~25℃,最适温度20~22℃,低于10℃和高于30℃不能生长;锥状斯氏藻的光饱和点是400μmol·m-2·s-1,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光饱和点是650μmol·m-2·s-1,都属于喜高光强的微藻;2种藻对pH值的变化极其敏感,适宜的pH值范围很小,为7.0~9.0,最适pH值7.5~8.0,与其生活的海洋环境一致,pH值高于9.5时,不能进行有效的光合作用,pH值10.0可致全部细胞死亡;在一定范围内,2种藻的生长速率(μ)和生物量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呈比例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29 / 135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生长的综合影响 [J].
颜天 ;
周名江 ;
钱培元 .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2, (02) :114-120
[2]   大亚湾海域锥状斯氏藻赤潮及其与孢囊的关系 [J].
肖咏之 ;
齐雨藻 ;
王朝晖 ;
吕颂辉 .
海洋科学, 2001, (09) :50-54
[3]   中国的赤潮研究 [J].
苏纪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05) :339-342
[4]   赤潮现象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J].
彭靖 ;
刘卓宝 ;
张胜年 .
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0, (09) :403-404
[5]   几种环境因子对塔玛亚历山大藻(大鹏湾株)生长及其藻毒力影响 [J].
江天久 ;
黄伟建 ;
王朝晖 ;
骆育敏 ;
尹伊伟 ;
杞桑 .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2000, (02) :151-154
[6]   南海有毒塔玛亚历山大藻的分子地理标记分析 [J].
陈月琴 ;
邱小忠 ;
屈良鹄 ;
曾陇梅 ;
齐雨藻 ;
郑磊 .
海洋与湖沼, 1999, (01) :45-51
[7]   赤潮的监测技术和防治措施 [J].
刘令梅 .
海洋技术, 1998, (03) :60-66
[8]   N,P,Fe-EDTA,Mn对赤潮生物锥状斯氏藻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J].
秦晓明 ;
邹景忠 .
海洋与湖沼, 1997, (06) :594-598
[9]   有毒甲藻──塔玛亚历山大藻在厦门地区虾塘引起赤潮 [J].
林元烧 .
台湾海峡, 1996, (01) :16-18
[10]   大鹏湾几种赤潮甲藻的分类学研究 [J].
齐雨藻 ;
钱锋 .
海洋与湖沼, 1994, (02) :206-210+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