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的主要技术特色

被引:38
作者
周本刚 [1 ]
陈国星 [2 ]
高战武 [2 ]
周庆 [1 ]
李姜一 [1 ]
机构
[1]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
[2] 中国地震灾害防御中心
关键词
新地震区划图; 潜在震源区; 技术特色; 三级划分;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315 [地震学];
学科分类号
070801 ;
摘要
简要介绍了新地震区划图潜在震源区划分方案的形成过程,重点分析了潜在震源区三级划分、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划分技术途径的差异、不同级别活动块体边界带对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控制作用、发震构造模型及其在潜在震源区划分中的应用等主要技术特色。共划分出29个地震带、77个地震构造区和1199个潜在震源区。与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2001)中综合方案相比,东西部地区潜在震源区的个数都有较大的增加,其中东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6.0、6.5和7.0级的中强潜在震源区个数的明显增加,与划分工作中加强了该地区中强地震发震构造的判识研究相关;而西部地区体现在震级上限7.5和8.0级的高震级潜在震源区个数的大幅度增加,与划分工作中注重了活动块体边界带高震级潜在震源区划分,以及强调应用发震构造模型指导潜在震源区划分的技术特色相协调。
引用
收藏
页码:113 / 124
页数:12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四川芦山Ms7.0级地震及其余震序列重定位 [J].
房立华 ;
吴建平 ;
王未来 ;
吕作勇 ;
王长在 ;
杨婷 ;
蔡妍 .
科学通报, 2013, 58 (20) :1901-1909
[2]   活动推覆构造区潜在震源的边界和震级上限——以1902年阿图什8(1/4)级地震构造区为例 [J].
杨晓平 ;
冉洪流 .
震灾防御技术, 2010, 5 (02) :145-156
[3]   新版美国地震区划图源及其参数模型的分析与评述 [J].
潘华 ;
高孟潭 ;
李金臣 .
震灾防御技术, 2009, 4 (02) :131-140
[4]   广西防城-灵山断裂带活动性分段与潜在震源区划分研究 [J].
周本刚 ;
杨晓平 ;
杜龙 .
震灾防御技术, 2008, (01) :8-19
[5]   黄河黑山峡大柳树坝址若干地震地质问题的研究 [J].
陈国星 ;
田勤俭 ;
周本刚 ;
闵伟 ;
刘保金 ;
高战武 .
震灾防御技术, 2006, (03) :186-198
[6]   关于下一代地震区划图编制原则与关键技术的初步探讨 [J].
高孟潭 ;
卢寿德 .
震灾防御技术, 2006, (01) :1-6
[7]   论发震构造特性在潜在震源区参数确定中的应用 [J].
周本刚 .
地震地质, 2004, (04) :750-760
[8]   青藏高原东北缘晚第四纪活动构造的几何图像与构造转换 [J].
袁道阳 ;
张培震 ;
刘百篪 ;
甘卫军 ;
毛凤英 ;
王志才 ;
郑文俊 ;
郭华 .
地质学报, 2004, (02) :270-278
[9]   新的国家地震区划图 [J].
高孟潭 .
地震学报, 2003, (06) :630-636+675
[10]   论弱地震活动区评定最大潜在地震的原则和方法 [J].
陈家庚 ;
鄢家全 ;
胥广银 ;
郝玉芹 .
中国地震, 1999, (03) :2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