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教学中译者主体的缺失

被引:39
作者
申连云
机构
[1] 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翻译教学; 翻译主体; 翻译技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H059 [翻译学];
学科分类号
030303 ; 0501 ; 050102 ;
摘要
早期机器翻译研究的失败使人们意识到翻译不是一个机械操作过程,而是一个译者进行选择、取舍、协商和操纵的跨文化交际过程。译者作为交际过程的主体,具有主体性。然而,这一研究思路在中国翻译教学中未能得到贯彻。长期以来,翻译教学忽视译者主体的存在和译者主体性的发展,片面强调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的作用,把学生物化为可以灌注的容器、可以编程的计算机,造成译者主体的缺失。翻译教学由于译者主体的缺失而失之偏颇,整体翻译质量下降。翻译教学中忽视译者主体的原因是翻译研究中的科学主义,是对翻译学的误解和异化。强调阅读和师徒式教学方式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有助于克服译者主体的缺失,有助于提高翻译教学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136 / 140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9 条
[1]   外语教育:新世纪展望 应该加强翻译教学改革 [J].
许钧 .
外语研究, 2000, (02) :3-4
[2]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 教育科学出版社 , 叶圣陶 著, 1980
[3]  
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张培基, 1980
[4]   缄默知识与教学改革 [J].
石中英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1, (03) :101-108
[5]  
翻译研究论文集[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翻 译通讯》编辑部 编, 1984
[6]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陈宏薇主编, 1998
[8]   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 [J].
罗选民 .
中国翻译, 2002, (04) :58-60
[9]   形合与意合的语用意义及翻译策略 [J].
申连云 .
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 2003, (02) :67-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