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被引:45
作者
宋丽萍 [1 ]
罗珠珠 [1 ,2 ]
李玲玲 [2 ]
蔡立群 [1 ,2 ]
张仁陟 [2 ]
牛伊宁 [2 ]
机构
[1]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 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苜蓿-作物轮作; 土壤容重; 土壤饱和导水率; 土壤团聚体稳定性;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344.1 [轮作制];
学科分类号
090101 ;
摘要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苜蓿-作物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6种轮作模式包括:苜蓿-苜蓿(L-L)、苜蓿-休闲(L-F)、苜蓿-小麦(L-W)、苜蓿-玉米(L-C)、苜蓿-马铃薯(L-P)和苜蓿-谷子(L-M)。结果表明,不同轮作模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渗吸率、宏观毛管长度和有效孔径差异显著,苜蓿-作物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有一定影响,但不明显。L-F、L-W、L-C、L-P和L-M模式的土壤容重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6.86%,7.69%,6.22%,9.29%与10.17%。土壤渗吸率在L-F、L-W、L-C、L-P和L-M模式下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1.19,2.31,0.25,0.66和0.75倍,宏观毛管长度分别提高了3.73,2.92,1.49,2.62和1.15倍,有效孔径分别降低了79.43%,72.99%,56.71%,69.41%和56.35%,L-F、L-W和L-M模式土壤饱和导水率分别比L-L模式提高了0.32,1.52和0.33倍。轮作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0~10cm和10~30cm的土层,其中L-C模式显著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且增大了平均重量直径(MWD)和几何平均直径(GMD)值,提高了土壤的机械稳定性,L-P模式次之,但轮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L-F、L-W、L-C、L-P和L-M模式比L-L模式分别降低了33.44%,23.08%,7.36%,27.09%和20.29%。说明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轮作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渗透性能,促进土壤物理质量的提高。
引用
收藏
页码:12 / 20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27 条
[1]   紫花苜蓿品种根部特性与持久性和生物量的关系 [J].
彭岚清 ;
李欣勇 ;
齐晓 ;
岳彦红 ;
范树高 ;
李树成 ;
王彦荣 .
草业学报, 2014, 23 (02) :147-153
[2]   晋西黄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J].
李民义 ;
张建军 ;
王春香 ;
王丹丹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3, (03) :125-130+137
[3]   不同种植年限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有机碳及土壤酶活性垂直分布特征 [J].
吴旭东 ;
张晓娟 ;
谢应忠 ;
徐坤 ;
杨菁 .
草业学报, 2013, 22 (01) :245-251
[4]   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陈山 ;
杨峰 ;
林杉 ;
柳淑蓉 ;
汤水荣 ;
蔡崇法 ;
胡荣桂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5) :211-216
[5]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J].
张仁陟 ;
罗珠珠 ;
蔡立群 ;
黄高宝 ;
李玲玲 ;
谢军红 .
草业学报, 2011, 20 (04) :1-10
[6]   日光温室蔬菜栽培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以陕西省泾阳县日光温室土壤为例 [J].
孙艳 ;
王益权 ;
刘军 ;
夏发生 ;
王金贵 ;
李建波 .
土壤学报, 2011, 48 (01) :168-174
[7]   轮耕对土壤物理性状和冬小麦产量的影响 [J].
孔凡磊 ;
陈阜 ;
张海林 ;
黄光辉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08) :150-155
[8]   大孔隙对土壤水分入渗特性影响的物理模拟试验 [J].
吴继强 ;
张建丰 ;
高瑞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10) :13-18
[9]   保护性耕作对麦-豆轮作条件下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J].
蔡立群 ;
齐鹏 ;
张仁陟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8, (02) :141-145
[10]   人工苜蓿草地土壤理化性状变化 [J].
张少民 ;
郝明德 ;
李寒暝 ;
白灯莎买买提艾力 .
新疆农业科学, 2007, (S3) :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