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骅坳陷中南部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形成背景分析

被引:10
作者
徐德英 [1 ,2 ]
朱德献 [2 ]
段秋梁 [3 ]
皮晓林 [2 ]
净新苗 [2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
[2] 中国石油冀东油田公司
[3] 不详
关键词
黄骅坳陷; 逆冲推覆构造; 印支晚期—燕山早期; 构造应力场;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8 [区域构造地质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分析黄骅坳陷内逆冲推覆构造特征及其分布特征,并与穿越沧县隆起、黄骅坳陷、埕宁隆起的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进行对比研究,认为:黄骅坳陷内中南部的逆冲推覆构造具有分布广泛、类型多样、卷入地层集中、发育规模小,总体呈"薄皮"构造的特点。黄骅坳陷内部的这种逆冲推覆构造特征与大地电磁测深反演剖面所显示的坳陷两侧强烈相互对冲的构造格局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形成可能与沧东断裂、盐山—大洼断裂大规模的走滑作用调节有关。在逆冲推覆构造类型的分布上,西部以逆冲堆叠背形构造和逆冲叠瓦扇构造为主,而东部以高角度板状逆冲叠瓦构造为主。形成这种构造类型分布的主要动力来源可能与印支晚期—燕山早期扬子板块和华北板块间碰撞挤压作用所形成的南北向挤压应力场有关。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18+30+8 +30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20 条
[1]   大港歧口沿岸带前第三系构造体系探讨 [J].
郝银全 ;
潘懋 ;
常毓文 ;
谢培工 .
地球学报, 2005, (03) :223-228
[2]   黄骅盆地南部前第三系基底中的逆冲构造 [J].
漆家福 ;
杨池银 .
地球科学, 2003, (01) :54-60
[3]   黄骅坳陷徐杨桥-黑龙村潜山带逆冲构造的发现及其意义 [J].
陈清华 ;
刘池洋 ;
李琴 ;
王书香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2, (04) :353-356
[4]   千米桥潜山构造特征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J].
吴李泉 ;
郑玉梅 ;
曹代勇 ;
魏迎春 .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2, (04) :38-40
[5]   黄骅盆地孔西构造带的构造几何学特征 [J].
张俊 ;
潘懋 ;
漆家福 ;
杨攀新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524-530
[6]   黄骅坳陷中生代构造演化对潜山油气成藏的影响 [J].
吴永平 ;
付立新 ;
杨池银 ;
靳久强 .
石油学报, 2002, (02) :16-21+6
[7]   黄骅盆地孔西潜山前第三系基底内幕构造解释 [J].
漆家福 ;
杨池银 ;
张俊 ;
王子煜 ;
李建英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01, (01) :30-32+37
[8]   华北沧东断裂的构造特征 [J].
高战武 ;
徐杰 ;
宋长青 ;
孙建宝 .
地震地质, 2000, (04) :395-404
[9]   大港探区中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 [J].
杜旭东 ;
漆家福 ;
陆克政 ;
付立新 .
石油实验地质, 2000, (02) :125-130
[10]   黄骅坳陷孔西潜山推覆构造的发现及意义 [J].
邓清禄 ;
韦必则 ;
杜国银 ;
王占岐 ;
肖敦清 ;
苏俊青 .
石油实验地质, 1998, (03) :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