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麦的不同抗条锈病特性在小麦育种中利用价值的评价

被引:2
作者
符书兰
张怀琼
任正隆
机构
[1] 四川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省级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小麦育种; 黑麦; 条锈病; 慢锈性;
D O I
10.16036/j.issn.1000-2650.2005.04.001
中图分类号
S512.1 [小麦];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研究了含不同黑麦抗性基因的材料在小麦抗条锈病实际育种中的表现。在含不同来源的黑麦抗性基因的杂交F7以上高代株系群体中,11.68%18.69%表现免疫或者高抗的材料在1年内就丧失了抗性;69.40%81.07%的材料仍然保持了较好的抗性。而一些中抗材料却表现出了相对持久的抗性,表现了慢锈性的特征。这些结果证明了来源于黑麦的抗条锈病基因的多样性,同样可以表现为垂直抗性、水平抗性和慢锈性。此外,在调查中发现,F7及其更高世代仍有较多株系的抗病性在发生分离。本研究指出,在小麦抗条锈病育种中,垂直抗性基因和慢锈性基因的集合对延长新品种寿命有重要意义,在高世代株系中的进一步选择有利于实现这个目标。
引用
收藏
页码:379 / 382
页数:4
相关论文
共 11 条
[1]   小麦-黑麦染色体小片段易位的诱导 [J].
任正隆 ;
张崃琼 .
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 1997, (03) :258-263
[2]   1996年四川小麦条锈病流行原因及防治对策 [J].
李媛 ;
刘牛 ;
张金瑜 .
植物保护, 1997, (01) :23-25
[3]   八倍体小黑麦×普通小麦杂种后代群体中的染色体易位 [J].
任正隆 ;
T.Lelley ;
G.Rbbelen .
遗传学报, 1991, (03) :228-234+291
[4]  
中国小麦锈病[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李振岐,曾士迈主编, 2002
[5]  
中国小麦学[M]. 中国农业出版社 , 金善宝主编, 1996
[6]  
Transfer of rust resistance from Aegilops ovata into bread wheat ( Triticum aestivum L.) and molecular characterisation of resistant derivatives[J] . H.S Dhaliwal,Harjit-Singh,M. William. &nbspEuphytica . 2002 (2)
[7]   小麦抗条锈病染色体异源易位系的选育 [J].
张怀琼 ;
任正隆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1, (02) :105-108
[8]   小麦-黑麦染色体代换易位系创新材料的选育及抗病性研究 [J].
舒焕麟 ;
杨家秀 ;
杨足君 ;
李光蓉 .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296-299
[9]   小麦新品种毕麦15的选育附视频 [J].
唐映军 ;
刘爱华 ;
夏燕 ;
赵彬 ;
余娟 .
贵州农业科学, 2000, (02) :21-23
[10]   面包专用粉小麦新品种陕麦150的选育与产业化开发 [J].
任志龙 ;
吉万全 ;
赵会贤 ;
薛秀庄 .
麦类作物学报, 2000, (01)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