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地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演变分异——以哈尼梯田为例

被引:20
作者
张爱平 [1 ,2 ]
机构
[1] 扬州大学旅游系
[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农地利用; 农户生计; 旅游影响; 遗产保护; 哈尼梯田;
D O I
10.19765/j.cnki.1002-5006.2019.00.010
中图分类号
F592.7 [地方旅游事业]; F321.1 [土地问题]; G127 [地方文化与文化事业];
学科分类号
020202 ; 1204 ; 120405 ; 060107 ; 060207 ;
摘要
农户生计多样化与维持传统农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当前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问题,旅游发展被认为是弥合二者关系的有效路径。遗产旅游地农户生计与农地利用问题的研究,可从实践层面揭示旅游发展环境下农户生计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文章基于元阳县12个村寨401家农户的研究表明:(1)劳动力就业呈现非农化转移,农户生计由此分化形成务农主导、务工主导、均衡兼营、旅游参与、旅游主导5种发展类型;(2)非农化发展总体上对农地保护与利用形成负面影响,对旱地的利用变化主要表现在种植结构上,对水梯田的利用变化则表现在弃耕撂荒、农地流转、劳动力投入等多个方面;(3)不同类型农户的农地利用行为改变存在差异,生计旅游化转型的农户其传统农业生产维持不及留守务农农户,劳动力投入与省工性的物质要素投入行为改变明显,但在农地保有与劳动力投入方面优于外出务工农户;(4)旅游的弥合效应与遗产保护学界的理论构想存在差异,研究区弥合效应仅在旅游从业农户群体中有所体现,这类农户根据旅游从业特点、遗产保护要求形成了旅游化兼业模式,生计压力之下对家庭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促成了农户兼顾传统农业生产。遗产保护须多方审视旅游的正反向效应,在遗产保护基础和前提下,维持适度旅游发展规模以保持农户多产兼业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
引用
收藏
页码:51 / 63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中国的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进展 [J].
闵庆文 ;
张碧天 .
农学学报, 2018, 8 (01) :221-228
[3]   社区居民生计模式变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研究——以大连金石滩旅游度假区为例 [J].
王新歌 ;
席建超 ;
陈田 .
旅游学刊, 2017, 32 (03) :107-116
[4]   农业文化遗产地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态度——哈尼梯田的生计影响探讨 [J].
张爱平 ;
侯兵 ;
马楠 .
人文地理, 2017, 32 (01) :138-144
[5]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标下农户生计状况分析 [J].
张灿强 ;
闵庆文 ;
张红榛 ;
张永勋 ;
田密 ;
熊英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7, 27 (01) :169-176
[6]   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对农业种植意愿的影响——基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目的的福州茉莉种植户研究 [J].
张永勋 ;
闵庆文 ;
王维奇 ;
何璐璐 ;
郑江闽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6, 24 (12) :1714-1721
[7]   基于生态恢复和文化回归的梯田景观格局重建——以菲律宾科迪勒拉高山水稻梯田景观复兴为例 [J].
侯惠珺 ;
罗丹 ;
赵鸣 .
生态学报, 2016, 36 (01) :148-155
[8]   农地边际化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J].
刘成武 ;
黄利民 .
地理研究, 2015, 34 (12) :2268-2282
[9]   旅游社区灾害风险认知的差异性研究——以哈尼梯田两类社区为例 [J].
孙业红 ;
周洪建 ;
魏云洁 .
旅游学刊, 2015, 30 (12) :46-54
[10]   旅游冲击下的梯田景观变迁与可持续发展思考——以龙胜龙脊景区为例 [J].
李军明 ;
李忠斌 .
民族论坛, 2015, (07) :81-86+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