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土区玉米施用新型肥料的效果和环境效应

被引:31
作者
韩蔚娟
王寅
陈海潇
邹春野
高强
机构
[1] 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吉林省商品粮基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春玉米; 新型肥料; 氨挥发; 一次性施肥;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6.02.053
中图分类号
S513 [玉米(玉蜀黍)];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为明确新型肥料在黑土区春玉米上的一次性施用效果及其环境效应,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测定了不同新型肥料施用与常规施肥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氮素吸收利用、氨挥发状况、土壤无机氮残留量,并估算了氧化亚氮量。结果表明:施氮肥处理的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处理,增产幅度在34.9%46.7%之间,不同氮肥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明显,其中硅酸盐肥料处理的产量相对较高,为14 140kg/hm2,硫包衣肥料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最高为50.8%。常规施肥处理(底肥+追肥)的氨挥发累积量最高,占氮肥施用量的9.38%。新型肥料中,肥包肥、硅酸盐包膜肥料和控释肥料的氨挥发累积量相对较小,分别为28.8,28.7,28.6kg/km2,比掺混肥料氨挥发累积量低23.2%,23.8%和24.5%。与掺混肥料相比,高塔工艺肥料、控释肥料、脲甲醛肥料玉米收获后0—100cm土层的无机氮积累量较低,分别为31.4,52.8,46.1kg/km2。经估算,高塔工艺肥料处理N2O排放量最高,为1.49kg/hm2,稳定态肥料和硫包衣肥料处理相对较低,分别为1.45,1.44kg/hm2。几种新型肥料中,稳定性肥料、硫包衣肥料、硅酸盐包膜肥料能有效降低氨挥发和N2O排放,从而提高氮肥利用率。
引用
收藏
页码:307 / 311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3 条
[1]   脲酶抑制剂与硝化抑制剂对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J].
张文学 ;
孙刚 ;
何萍 ;
梁国庆 ;
王秀斌 ;
刘光荣 ;
周卫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06) :1411-1419
[2]   长期施氮和秸秆还田对小麦-玉米轮作体系土壤氮素平衡的影响 [J].
杨宪龙 ;
路永莉 ;
同延安 ;
林文 ;
梁婷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13, 19 (01) :65-73
[3]   不同包膜控释尿素对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J].
卢艳艳 ;
宋付朋 .
生态学报, 2011, 31 (23) :148-155
[4]   东北地区春玉米施肥现状调查 [J].
高强 ;
冯国忠 ;
王志刚 .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4) :229-231
[5]  
控释肥对夏玉米产量及田间氨挥发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赵斌,董树亭,王空军,张吉旺,刘鹏.应用生态学报. 2009(11)
[6]   新型肥料施用对玉米季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 [J].
王小明 ;
谢迎新 ;
张亚楠 ;
朱云集 ;
颜晓元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5) :232-236
[7]   东北黑土玉米单作体系氨挥发特征研究 [J].
纪玉刚 ;
孙静文 ;
周卫 ;
梁国庆 ;
何萍 ;
马献发 ;
魏丹 ;
吴英 .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9, (05) :1044-1050
[8]   缓释复合肥料在不同pH值紫色土中氨挥发特性 [J].
胡小凤 ;
王正银 ;
孙倩倩 ;
游媛 .
农业工程学报, 2009, 25 (06) :100-103
[9]   中国土壤氮素研究 [J].
朱兆良 .
土壤学报, 2008, (05) :778-783
[10]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途径 [J].
张福锁 ;
王激清 ;
张卫峰 ;
崔振岭 ;
马文奇 ;
陈新平 ;
江荣风 .
土壤学报, 2008, (05) :915-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