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组古地貌特征与油气富集规律——以陕北W地区为例

被引:17
作者
张凤奇 [1 ]
严小鳙 [2 ]
武富礼 [1 ]
李沼 [3 ]
王维喜 [3 ]
白二林 [3 ]
机构
[1] 西安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2] 中国石油大学地球科学学院
[3]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关键词
古地貌; 油气富集; 油藏类型; 长1油层组; 鄂尔多斯盆地;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长1油层组油藏的油气富集规律对指导该盆地长1油层组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W地区为例,在地层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运用残余厚度法,并结合前人的区域古地貌研究成果,对研究区长1油层组顶部古地貌进行了恢复,同时分析了古地貌与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的关系。结合长1油层组的构造、沉积相、砂体厚度及封盖条件等控藏要素及与油气分布的关系,总结了研究区长1油层组油藏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研究区延长组长1油层组顶部发育有侵蚀沟谷、侵蚀斜坡和侵蚀残梁3种地貌单元,古地貌具有"一沟谷、两斜坡、两残梁"的特点,地形相对较高的残梁区对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具有重要控制作用。鼻状隆起构造脊、砂体较厚且砂地比较大的河道发育区也对长1油层组石油分布起着重要控制作用。另外,旋回性泥岩、致密砂岩层、侵蚀不整合面和水动力等多种封盖条件为长1油藏的形成起着重要遮挡作用。在上述控制因素作用下,形成以构造-岩性油藏和岩性油藏为主,岩性-水动力油藏为辅的多种油藏类型。鄂尔多斯盆地长1油层组的石油勘探重点应放在长1地形较高古地貌及沉积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等的复合区域。
引用
收藏
页码:619 / 624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鄂尔多斯盆地准连续型低渗透-致密砂岩大油田成藏模式 [J].
赵靖舟 ;
白玉彬 ;
曹青 ;
耳闯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 (06) :811-827
[2]   四川盆地茅口组风化壳岩溶古地貌及勘探选区 [J].
江青春 ;
胡素云 ;
汪泽成 ;
池英柳 ;
杨雨 ;
鲁卫华 ;
王海真 ;
李秋芬 .
石油学报, 2012, 33 (06) :949-960
[3]   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成藏组合划分与分布评价 [J].
苏复义 ;
周文 ;
金文辉 ;
邓虎成 ;
刘岩 .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2012, 33 (04) :582-590
[4]   低渗透致密砂岩储层成藏期油气运移的动力分析 [J].
张凤奇 ;
王震亮 ;
武富礼 ;
高兴军 ;
罗然昊 .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36 (04) :32-38
[5]   陕北志丹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及其控制作用 [J].
王建民 ;
田东恩 ;
任战利 ;
李文厚 .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8 (04) :1-7
[6]   安塞油田前侏罗纪古地貌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 [J].
赵虹 ;
党犇 ;
郑小杰 ;
靳文奇 ;
刘新菊 ;
党永潮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42 (02) :270-275
[7]   聚油古地貌成因类型及其有利成藏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上里塬地区前侏罗纪古地貌为例 [J].
李树同 ;
张海峰 ;
王多云 ;
陶辉飞 ;
楚美娟 ;
陈丹丹 .
沉积学报, 2011, 29 (05) :962-969
[8]   陕北志丹地区长2油藏油气富集规律研究 [J].
王建民 ;
李文厚 ;
任占利 ;
党保雄 ;
刘艳丽 .
矿物岩石, 2011, 31 (02) :79-85
[9]   沉积前古地貌对油藏成藏的有利条件分析——以鄂尔多斯盆地子午岭地区下侏罗统为例 [J].
赵敏 ;
王多云 ;
刘军锋 ;
孟祥宏 ;
李树同 ;
焦健 .
天然气地球科学, 2010, 21 (03) :476-481
[10]   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延长期沉积体系及岩相古地理演化 [J].
李文厚 ;
庞军刚 ;
曹红霞 ;
肖丽 ;
王若谷 .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9 (03) :501-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