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占有目的的不同意义基于对盗窃、侵占、诈骗的比较研究

被引:19
作者
王俊
机构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关键词
非法占有目的; 剥夺所有; 取得所有; 获利意图;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摘要
传统观点将盗窃罪中的非法占有目的过度扩张至其他财产罪中,存在明显疑问,非法占有目的的解释需要根据个罪客观要件的不同予以分别对待,其本身不存在统一的含义。在剥夺所有意图的侧面,由盗窃罪与诈骗罪的客观要件所决定,两者的保护法益不能一元化理解。无论采取所有权说、本权说亦或是占有说,盗窃罪都需要主观上剥夺所有的意思,但应严格限定其含义,而诈骗罪只要客观上存在财产损失即可,无需额外的剥夺意思。此外,侵占罪的剥夺所有意图包含于侵占故意之中,其并非是主观超过要素。在取得所有意图的侧面,盗窃罪中的占为所有意图不应作为主观超过要素,这一点与侵占罪是一致的,但基于盗窃与侵占客观要件的差异,两者的含义仍有区别。而诈骗罪中需要严格区别获利意图与取得意思,对财物的处分能够确定实现经济价值的,主观上均具有获利意图,因此在诈骗罪中不适宜再沿用非法占有目的的概念。
引用
收藏
页码:1377 / 1398
页数:22
相关论文
共 39 条
[21]   占有概念的规范本质及其展开 [J].
马寅翔 .
中外法学, 2015, 27 (03) :739-766
[22]   占有不是财产犯罪的法益 [J].
车浩 .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2015, 33 (03) :122-132
[24]   论侵占罪处罚漏洞之填补 [J].
陈璇 .
法商研究, 2015, 32 (01) :136-146
[25]   盗窃财产性利益之否定——兼与黎宏教授商榷 [J].
姚万勤 ;
陈鹤 .
法学, 2015, (01) :52-65
[26]   认定诈骗罪必需“处分意识”——以“不知情交付”类型的欺诈性取财案件为例 [J].
王立志 .
政法论坛, 2015, 33 (01) :119-131
[27]   论盗窃罪的非法占有目的要素 [J].
张小虎 .
法学杂志, 2014, 35 (12) :71-78
[28]   占有概念的二重性:事实与规范 [J].
车浩 .
中外法学, 2014, 26 (05) :1180-1229
[29]   论盗窃财产性利益 [J].
黎宏 .
清华法学, 2013, 7 (06) :12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