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62 条
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探讨
被引:27
作者:
刘树根
[1
]
孙玮
[1
]
钟勇
[2
]
田艳红
[1
]
吴娟
[1
]
王国芝
[1
]
宋金民
[1
]
邓宾
[1
]
冉波
[1
]
李智武
[1
]
机构:
[1]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公司地球物理勘探公司
来源:
关键词:
叠合盆地;
深层;
碳酸盐岩;
海相油气;
形成;
分布;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618.13 [石油、天然气];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综合研究方法,以叠合盆地构造多阶段演化和油气多期成藏过程为主线,揭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在(曾)深埋和长(多)期构造差异性作用下油气的形成和分布理论。研究提出四川叠合盆地深层海相油气形成的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及油气分布的三级三元联控理论。认为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盆地级别(第一级)的三元素(烃源岩发育、有机质成气率高和保存条件佳)控制了油气分布的基础条件和勘探前景;区带级别(第二级)的三元素(拉张槽、古隆起和盆山结构)联合控制了油气分布的有利区带;圈闭或油气藏级别(第三级)的三元素(圈闭闭合高度、封盖强度和油气充注程度)具体控制了规模性气田的分布。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理论和三级三元联控理论的提出,对(四川)叠合盆地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引用
收藏
页码:15 / 27
页数:13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