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域及其生态学特征

被引:23
作者
黄良民
黄小平
宋星宇
谭烨辉
王汉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广州
[3] 广州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4] 三亚
[5] 三亚
关键词
近海; 赤潮多发区; 赤潮生物; 环境因子; 监测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分析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分布、主要赤潮生物种类、环境状况及赤潮发生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大连湾、长江口、舟山海域、杭州湾、厦门湾、柘林湾、大鹏湾、珠江口等为赤潮多发区。引发赤潮的因素较多,它与气象、水动力、营养盐及生物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如海水养殖、陆源污水排放等)影响加剧近海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因素;但富营养化并非发生赤潮的唯一条件,低营养海区也可能发生赤潮。目前对诱发赤潮的关键因子及赤潮发生机理,应加强定点长期监测和开展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52 / 25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1]   珠江口海域条纹环沟藻赤潮的生消过程和环境特征 [J].
王汉奎 ;
黄良民 ;
黄小平 ;
宋星宇 ;
王华接 ;
伍念君 ;
李纯 .
热带海洋学报, 2003, (05) :55-62
[2]   大鹏湾水动力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J].
黄小平 ;
黄良民 .
热带海洋学报, 2003, (05) :47-54
[3]   近海赤潮发生与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J].
黄小平 ;
黄良民 ;
谭烨辉 ;
朱良生 .
海洋环境科学, 2002, (04) :63-69
[4]   珠江口海域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含量的时空变化特征 [J].
黄小平 ;
黄良民 .
台湾海峡, 2002, (04) :416-421
[5]   近年来深圳海域的赤潮及发展趋势 [J].
张冬鹏 ;
杨二俐 ;
黄毅华 .
中国环境监测, 2002, (05) :24-27
[6]   香港及珠江口海域有害赤潮发生机制初步探讨 [J].
颜天 ;
周名江 ;
邹景忠 ;
钱培元 .
生态学报, 2001, (10) :1634-1641
[7]   中国的赤潮研究 [J].
苏纪兰 .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 (05) :339-342
[8]   中国赤潮的发生趋势和研究进展 [J].
周名江 ;
朱明远 ;
张经 .
生命科学, 2001, (02) :54-59+53
[9]   大连市近岸海域水质污染类型及趋势研究附视频 [J].
鲁意扬 ;
王颖 ;
尹忠民 .
海洋通报, 2001, (02) :92-96
[10]   天津近岸海域浮游植物生态特征的研究 [J].
李清雪 ;
陶建华 .
天津大学学报, 2000, (04) :464-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