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域及其生态学特征

被引:23
作者
黄良民
黄小平
宋星宇
谭烨辉
王汉奎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广州
[3] 广州 中国科学院海南热带海洋生物实验站
[4] 三亚
[5] 三亚
关键词
近海; 赤潮多发区; 赤潮生物; 环境因子; 监测研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55 [海洋污染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摘要
根据有关的研究资料,分析我国近海赤潮多发区分布、主要赤潮生物种类、环境状况及赤潮发生生态学特点。结果表明,我国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大连湾、长江口、舟山海域、杭州湾、厦门湾、柘林湾、大鹏湾、珠江口等为赤潮多发区。引发赤潮的因素较多,它与气象、水动力、营养盐及生物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人类活动(如海水养殖、陆源污水排放等)影响加剧近海富营养化是引发赤潮的重要因素;但富营养化并非发生赤潮的唯一条件,低营养海区也可能发生赤潮。目前对诱发赤潮的关键因子及赤潮发生机理,应加强定点长期监测和开展深入研究。
引用
收藏
页码:252 / 25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21]   南海大鹏湾夜光藻种群生态及其赤潮成因分析 [J].
黄长江 ;
齐雨藻 ;
黄奕华 ;
林小涛 .
海洋与湖沼, 1997, (03) :245-255
[22]   南海北部沿海夜光藻赤潮的生态模式研究 [J].
钱宏林,梁松,齐雨藻,邓爱清,陈金华 .
生态科学, 1994, (01) :39-46
[23]   大鹏湾赤潮多发区的叶绿素α分布与环境关系初探 [J].
黄良民 ;
钱宏林 ;
李锦蓉 .
海洋与湖沼, 1994, (02) :197-205
[24]   大鹏湾盐田水域赤潮期间水质锰的变化规律 [J].
梁舜华 ;
张红标 .
海洋通报, 1993, (02) :13-16
[25]   大鹏湾、大亚湾营养盐含量与赤潮生物关系的初探附视频 [J].
李锦蓉 ;
吕颂辉 ;
梁松 .
海洋通报, 1993, (02) :23-29
[26]   渤海湾富营养化和赤潮问题的初步探讨 [J].
邹景忠 ;
董丽萍 ;
秦保平 .
海洋环境科学, 1983, (02) :4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