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大豆群体内植株分布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16
作者
齐林
杨国敏
周勋波
陈雨海
高会军
刘岩
机构
[1]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群体; 夏大豆; 干物质;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565.1 [大豆];
学科分类号
0901 ;
摘要
试验于2007—2008年进行,在相同密度下,设置5种处理,即行距×株距分别为A:18cm×18cm,B:27cm×12cm,C:36cm×9cm,D:45cm×7.2cm,E:54cm×6cm,研究其对干物质积累分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A、B处理叶面积指数分别高出E处理30%、25%,差异显著;A、B处理干物质总量分别高于E处理20%、19%,差异显著,C、D、E处理间无显著差异;A、B、C处理分枝豆荚重量和总豆荚重量显著高于E处理,D、E间无显著差异;A、B处理产量分别高于E处理11%、10%,差异显著,C、D、E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植株分布均匀性变差使群体内部对资源的利用产生激烈竞争,降低了群体叶面积指数,从而使干物质积累量以及分配比例减少,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因此,在确定的种植密度下较均匀的植株分布能够使光合产物积累分配合理,形成较高经济产量。由于A、B处理间无显著差异,而B处理方便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栽培管理,所以,本文推荐B处理为大田生产的最优群体。
引用
收藏
页码:1722 / 172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株行距配置对夏大豆光利用特性、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影响 [J].
周勋波 ;
孙淑娟 ;
陈雨海 ;
杨国敏 ;
杨荣光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8, (03) :322-326
[2]   群体密度对玉米茎秆抗倒力学和农艺性状的影响 [J].
勾玲 ;
黄建军 ;
张宾 ;
李涛 ;
孙锐 ;
赵明 .
作物学报, 2007, (10) :1688-1695
[3]   株行距和种植密度对高油大豆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张伟 ;
张惠君 ;
王海英 ;
谢甫绨 ;
陈振武 .
大豆科学, 2006, (03) :283-287
[4]   改善空间因子对大豆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J].
韩秉进 .
作物学报, 2006, (07) :1097-1100
[5]   密度对高产春大豆生长动态及干物质积累分配的影响 [J].
章建新 ;
翟云龙 ;
薛丽华 .
大豆科学, 2006, (01) :1-5
[6]   窄行密植对大豆群体冠层结构及光分布的影响 [J].
李生秀 ;
魏建军 ;
刘建国 ;
高振江 .
新疆农业科学, 2005, (06) :412-414
[7]   行距对大豆竞争有限资源的影响 [J].
刘晓冰 ;
金剑 ;
王光华 ;
S.J.Herbert ;
M.Hashemi .
大豆科学, 2004, (03) :215-221
[8]   大豆高产群体的生态生理特征 [J].
金剑 ;
刘晓冰 ;
王光华 ;
张秋英 ;
StephenJ.Herbert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3, (03) :111-116
[9]   栽培因子对大豆生长发育及群体产量的影响——Ⅰ .播期、密度、行株距 (配置方式 )对产量的影响 [J].
赵双进 ;
张孟臣 ;
杨春燕 ;
王文秀 .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2, (04) :31-34
[10]   环境条件和栽培管理对夏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移的试验研究 [J].
张银锁 ;
宇振荣 ;
P.M.Driessen .
作物学报, 2002, (01) :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