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密度

被引:12
作者
方晰 [1 ,2 ]
徐桂林 [1 ,2 ]
洪瑜 [3 ]
金文芬 [1 ,2 ]
机构
[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研究室
[2] 亚热带森林生态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
[3] 宁夏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关键词
湘中丘陵区;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密度;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09.01.015
中图分类号
S153.62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湘中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密度。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指数函数下降趋势(R2≥0.8184),且水平分布上表现为:经济林地(10.12 g/kg)>人工林地(9.94 g/kg)>次生林地(9.11 g/kg)>坡耕地(7.90 g/kg)>弃耕地(6.77 g/kg)>苗圃地(5.95 g/kg);经济林地、人工林地、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pH值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全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人工林地和次生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硝态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p<0.05),经济林地、弃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其它4种利用方式与碱解氮含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性(p<0.05);6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0-60 cm)有机碳密度表现为:人工林地(91.57t/hm2)>经济林地(89.51t/hm2)>次生林地(83.13 t/hm2)>坡耕地(72.70 t/hm2)>弃耕地(58.05 t/hm2)>苗圃地(43.63 t/hm2),与次生林地相比,苗圃地土壤有机碳的损失量最大。
引用
收藏
页码:54 / 58+63 +6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5 条
  • [1] 太行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碳贮量的研究
    王海稳
    张金柱
    许中旗
    徐学华
    赵盼茹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7, (02) : 89 - 91+132
  • [2] 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以北京市延庆盆地为例
    张心昱
    陈利顶
    傅伯杰
    李琪
    齐鑫
    马岩
    [J]. 生态学报, 2006, (10) : 3198 - 3204
  • [3] 喀斯特地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全氮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李新爱
    肖和艾
    吴金水
    苏以荣
    黄道友
    黄敏
    刘守龙
    彭洪翠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10) : 1827 - 1831
  • [4] 亚热带山区红壤地碳平衡研究进展
    翁伯琦
    王义祥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 (01) : 143 - 150
  • [5] 不同利用方式与坡位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特征分析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 (02) : 53 - 56+60
  • [6] 温带草原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碳氮含量的影响
    李明峰
    董云社
    齐玉春
    耿元波
    [J]. 中国草地, 2005, (01) : 2 - 7
  • [7] 集约经营毛竹林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研究
    徐秋芳
    徐建明
    姜培坤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4) : 15 - 17+21
  • [8] 土地利用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贮量的影响
    杨景成
    韩兴国
    黄建辉
    潘庆民
    [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 (08) : 1385 - 1390
  • [9] 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刘景双
    杨继松
    于君宝
    王金达
    [J]. 水土保持学报, 2003, (03) : 5 - 8
  • [10] 鹤山几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碳储量研究
    李跃林
    彭少麟
    赵平
    任海
    李志安
    [J]. 山地学报, 2002, (05) : 548 - 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