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及空间格局

被引:21
作者
彭文甫 [1 ,2 ]
周介铭 [1 ,2 ]
徐新良 [3 ]
罗怀良 [1 ,2 ]
赵景峰 [1 ,2 ]
杨存建 [1 ,2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3] 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 空间格局; 成都平原;
D O I
10.14108/j.cnki.1008-8873.2017.03.015
中图分类号
F301.2 [土地管理、规划及利用]; X24 [人类、资源、能源与环境的关系];
学科分类号
083306 ; 0903 ; 1204 ;
摘要
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研究对了解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程度及其机理、制定有效的碳排放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采用1990—2010年能源消费数据、遥感与GIS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构建土地利用碳排放模型,对20 a来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区域土地利用的碳排放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增加3269.37×10~4 t,增长率达137%,呈显著增加趋势。(2)建设用地和林地分别为区域最大的碳源与碳汇。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3271.55×10~4 t,增长率达139.01%,林地的碳汇减少1.30×10~4 t,减少率达3.12%,但仍占碳汇的99%以上。(3)土地利用的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中部、北部和南部冲积平原(成都市及其第二圈层、绵阳市辖区、绵竹市、乐山市辖区)碳排放大,平原周边区域邻近川西高原山地碳排放小。(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研究区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碳足迹为主。
引用
收藏
页码:105 / 114
页数:10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盐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益及影响因素分解研究 [J].
王亮 .
生态科学, 2015, (05) :122-128
[2]   中国东北地区过去300年耕地开垦导致的碳收支 [J].
李蓓蓓 ;
方修琦 ;
叶瑜 ;
张学珍 .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4, 44 (09) :1987-1996
[3]   四川省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J].
石洪昕 ;
穆兴民 ;
张应龙 ;
吕明权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3) :101-106
[4]   安徽省会经济圈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 [J].
孙贤斌 .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 (03) :394-401
[5]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
肖红艳 ;
袁兴中 ;
李波 ;
颜文涛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 (01) :38-42+115
[6]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 [J].
苏雅丽 ;
张艳芳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1) :152-156
[7]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J].
刘英 ;
赵荣钦 ;
焦士兴 .
水土保持研究 , 2010, (05) :154-157+162
[8]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9]   江苏省1996年至2007年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分析 [J].
张秀梅 ;
李升峰 ;
黄贤金 ;
李颖 .
资源科学, 2010, 32 (04) :768-775
[10]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