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免耕土壤结构与导水能力的季节变化及其水保效果

被引:46
作者
陈强 [1 ,2 ]
Yuriy S Kravchenko [1 ,3 ]
陈渊 [1 ]
李续峰 [1 ]
李浩 [1 ,2 ]
宋春雨 [1 ]
张兴义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Soil Science and Soil Conservation Department,National University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of Ukraine
关键词
免耕; 少耕; 土壤结构; 导水性状; 季节变化; 保水保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7 [水土保持];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通过对黑土坡耕地免耕、少耕与传统耕作土壤物理性状全生育期观测,比较研究土壤结构和导水性状季节变化差异及其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免耕土壤容重全生育期维持在1.201.30 g cm-3,变化小,大于0.25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WR0.25)和平均重量直径(MWD)高于传统耕作,初始和稳定入渗速率均高于少耕和传统耕作,土壤含水量分别较少耕和传统耕作高4.7和4.4个百分点,较传统耕作分别减少地表径流和土壤流失量86%和100%;少耕除夏季各项性状均介于免耕和传统耕作之间,夏季垄沟深松后,垄沟土壤容重显著降低,较免耕和传统耕作降低0.15 g cm-3以上,提高土壤初始入渗速率30%以上,较传统耕作减少水和土壤流失量20%和40%。传统耕作土壤容重,垄台由播种时的0.91 g cm-3增加至收获时的1.23 g cm-3,垄沟一直维持在1.30 g cm-3左右,WR0.25、MWD、土壤稳定入渗速率、含水量均较低,全生育期10%的雨水流失,土壤流失量615 t km-2a-1。免耕土壤结构稳定,蓄水保水最佳,为效果显著的水土保持耕作措施,少耕也有一定的保水保土作用;免耕和少耕均能够改善土壤物理性状。
引用
收藏
页码:11 / 21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35 条
[1]   黄土坡面片流产流过程模拟研究 [J].
刘俊娥 ;
王占礼 ;
高素娟 ;
张宽地 ;
陈浩 ;
王莎 .
土壤学报, 2013, 50 (02) :268-274
[2]  
免耕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旱地小麦田土壤团聚体的影响[J]. 王海霞,孙红霞,韩清芳,王敏,张睿,贾志宽,聂俊峰,刘婷.应用生态学报. 2012(04)
[3]   免耕对土壤团聚体特征以及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姜学兵 ;
李运生 ;
欧阳竹 ;
侯瑞星 ;
李发东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2, (03) :270-278
[4]   不同耕作方式对黑土农田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 [J].
刘爽 ;
张兴义 .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 (01) :126-131
[5]   容重对土壤水分蓄持能力影响模拟试验研究 [J].
李卓 ;
吴普特 ;
冯浩 ;
赵西宁 ;
黄俊 ;
庄文化 .
土壤学报, 2010, 47 (04) :611-620
[6]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水稳定性团聚体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 [J].
刘恩科 ;
赵秉强 ;
梅旭荣 ;
HWAT BingSo ;
李秀英 ;
李娟 .
生态学报, 2010, 30 (04) :1035-1041
[7]   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土壤团聚体大小及其稳定性的影响 [J].
宋日 ;
刘利 ;
马丽艳 ;
吴春胜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2 (03) :93-97
[8]   典型黑土侵蚀区不同耕作措施的水土保持功效研究 [J].
张少良 ;
张兴义 ;
刘晓冰 ;
刘爽 ;
于同艳 .
水土保持学报 , 2009, (03) :11-15
[9]   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与粮食安全 [J].
刘兴土 ;
阎百兴 .
中国水土保持, 2009, (01) :17-19
[10]   不同利用方式和肥力红壤中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物理性质特征 [J].
刘晓利 ;
何园球 ;
李成亮 ;
王艳玲 .
土壤学报, 2008, (03) :45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