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红壤坡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19
作者
王飞 [1 ,2 ]
陈安磊 [1 ]
彭英湘 [3 ]
谢小立 [1 ]
尹春梅 [1 ]
王卫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桃源农业生态试验站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3] 湖南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关键词
红壤坡地; 土地利用方式; 坡地径流量; 泥沙流失量; 年际变化趋势;
D O I
10.13870/j.cnki.stbcxb.2013.01.025
中图分类号
S157.1 [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其防治];
学科分类号
0815 ; 082802 ; 090707 ; 0910 ;
摘要
以红壤坡地长期定位试验(1998-2011年)为研究对象,研究自然林、草地、农作、油茶林和湿地松5种土地利用方式对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影响,以及不同坡地径流量和泥沙流失量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观测年限内5种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油茶林区>湿地松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流量分别为287.4,124.7,85.7,51.2,21.3m3/hm2。泥沙流失量大小顺序为农作区>湿地松区>油茶林区>草地区>自然林区,年均产沙量分别为117.7,16.7,15.3,6.9,5.4kg/hm2。5种红壤坡地利用方式年际径流量都呈现下降趋势,农作区下降幅度最大(年均33.8m3/hm2),自然林、草地利用方式下降幅度平缓。农作区的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的规律并不一致,年际间波动较大,自然林、草地、油茶林和湿地松4种方式在试验后期(2001-2011年)年泥沙流失量较小,稳定保持在0~50kg/hm2。从水土保持角度出发,红壤坡地采用油茶林和湿地松利用方式,短期内(5年)水土流失就可降低到较稳定阶段;采用自然植被恢复或者草地利用方式,1~2年内水土流失量就降低到较低水平;农作区径流量虽然随着试验年限的延长呈现显著降低趋势,但是泥沙的流失风险较大(年际波动较大),不适宜在坡地耕作。
引用
收藏
页码:22 / 26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3 条
[1]   红壤坡地水土保持植物措施下柑橘林地水文生态效应 [J].
杨洁 ;
莫明浩 ;
宋月君 ;
陈晓安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2, 21 (08) :994-999
[2]   山地果园套种绿肥对氮磷径流流失的影响 [J].
俞巧钢 ;
叶静 ;
马军伟 ;
孙万春 ;
邹平 ;
符建荣 ;
殷建祯 ;
徐建祥 .
水土保持学报 , 2012, (02) :6-10+20
[3]   南方红壤区不同利用土地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研究 [J].
汪邦稳 ;
肖胜生 ;
张光辉 ;
杨洁 ;
张利超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2) :239-243
[4]   不同农作措施对云南红壤坡耕地径流调控研究 [J].
付斌 ;
胡万里 ;
屈明 ;
段宗颜 ;
刘宏斌 .
水土保持学报, 2009, 23 (01) :17-20
[5]   不同林草植被覆盖度的水土保持效益及适宜植被覆盖度 [J].
刘斌 ;
罗全华 ;
常文哲 ;
许小梅 .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2008, (06) :68-73
[6]   南方红壤丘陵区水土流失特点及防治对策附视频 [J].
梁音 ;
杨轩 ;
潘贤章 ;
张斌 ;
史德明 .
中国水土保持, 2008, (12) :50-53
[7]   不同农业模式下水土流失的生态学特征研究 [J].
马琨 ;
王兆骞 ;
陈欣 .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 (01) :187-191
[8]   黔中喀斯特山地不同森林类型的地表径流及影响因素 [J].
张喜 ;
薛建辉 ;
许效天 ;
连宾 ;
李克之 .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7, (06) :527-537
[9]   红壤坡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地表产流特征 [J].
胡实 ;
谢小立 ;
王凯荣 .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07, (04) :24-28
[10]   湘北红壤坡地雨水过程的水土流失及其影响 [J].
谢小立 ;
王凯荣 .
山地学报, 2003, (04) :466-4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