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7 条
1987—2008年南四湖湿地植被碳储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19
作者:
于泉洲
[1
,2
,3
]
张祖陆
[2
]
吕建树
[4
]
孙京姐
[2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2]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
[3]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4] 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来源:
关键词:
湿地植被;
碳储量;
储碳格局;
碳密度;
南四湖;
D O 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2.09.006
中图分类号:
X173 [环境植物学];
学科分类号:
071012 ;
0713 ;
摘要:
利用研究区1987、1997和2008年的Landsat TM/ETM+卫星遥感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调查和收集的资料,计算3个时期山东省南四湖湿地各植被类型的面积和碳储量;同时依照不同覆被类型(植被类型)的平均碳储量将各覆被类型的斑块划分为不同储碳等级,绘制3个时期的南四湖湿地植被碳格局图,分析植被碳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变化产生的原因和变化对湿地的潜在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前期(1987年)植被储碳格局存在着明显的植被碳储量以湖南北中心线向两岸增大的带状特征,研究中后期(1997—2008年)带状储碳格局不断破碎化并最终消失。整个研究期高储碳等级的斑块面积不断减小,低储碳等级的斑块面积增加。湿地植被碳储量呈现前期基本稳定后期显著减少的特征,1987、1997和2008年湿地植被碳储量均值分别为1.07、1.08和0.64 Tg C,1987—1997年湿地植被碳储量平均年增加0.001 Tg C,变化幅度不大;1997—2008年年减少0.04 Tg C,下降较明显。其中自然植被碳储量在整个研究期内持续减少,人工植被碳储量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变化特征,分析认为这一变化特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南四湖地区多因子驱动的土地覆被变化活动。通过区域湿地植被的碳平衡动态分析认为,植被碳储量(碳库)的减少可能会导致整个湿地碳储量的入不敷出,使整个湿地碳汇能力下降甚至可能变为碳源。
引用
收藏
页码:1527 / 1532
页数:6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