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省新桥S-Fe矿田的成因

被引:15
作者
臧文拴 [1 ]
吴淦国 [1 ]
张达 [1 ]
张祥信 [1 ]
李进文 [2 ]
刘爱华 [1 ]
张忠义 [1 ]
机构
[1]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2]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地质学; 地质特征; 成矿作用; 块状硫化物; 新桥矿田;
D O I
10.16111/j.0258-7106.2007.04.011
中图分类号
P618.31 [铁];
学科分类号
0709 ; 081803 ;
摘要
为探讨新桥(S-Fe-Cu-Au)矿田的成因,笔者在近10年野外系统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野外地质的系统分析研究和部分硫、铅同位素测试,认为新桥矿田的形成经历了两期成矿作用,即沉积成矿作用和与岩浆活动有关的成矿作用。沉积作用形成了菱铁矿矿体和胶黄铁矿矿石等,而岩浆作用是形成块状硫化物矿体的主要原因。硫化物矿体围绕岩体具有岩体→磁铁矿、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和自然金→黄铁矿和铅、锌矿的分布特征,原生金矿体具有围绕岩体呈环状分布的地质特征。形成富的块状硫化物矿体的成矿流体可能为类似矿浆的富硫化物流体。
引用
收藏
页码:464 / 47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25 条
[21]   铜陵狮子山矿田多位一体(多层楼)模式 [J].
黄许陈 ;
储国正 .
矿床地质, 1993, (03) :221-230+252
[22]   铜陵桃园铁帽型金矿床氧化带与金的赋存特征 [J].
万宏 .
地质找矿论丛, 1989, (02) :28-41
[23]   论扬子型铜矿床及其成因 [J].
李文达 .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89, (02) :1-14
[24]   论长江中、下游中石炭世海底块状硫化物矿床 [J].
顾连兴 ;
徐克勤 .
地质学报, 1986, (02) :176-188+218
[25]   从构造应力场特征探讨中国东部中生代火山岩成因 [J].
徐志刚 .
地质学报, 1985, (02) :109-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