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25 条
喀斯特山区不同岩性分区下的景观生态质量差异——以罗甸县为例
被引:8
作者:
苏琪娇
[1
,2
,3
]
安裕伦
[2
,3
]
马士彬
[2
,3
,4
]
赵勇
[5
]
安家堃
[6
]
安宏锋
[7
]
机构:
[1] 清镇市大数据发展管理中心
[2] 贵州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
[3] 贵州省山地资源与环境遥感应用重点实验室
[4] 六盘水师范学院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
[5] 贵州省第二测绘院
[6] 贵阳市第九中学
[7] 贵州省环境监测中心站
来源:
关键词:
景观生态质量;
典型喀斯特区域;
亚喀斯特区域;
非喀斯特区域;
罗甸县;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901 [景观学、区域论];
学科分类号:
0705 ;
070501 ;
摘要:
以贵州省罗甸县为例,获取岩性及2000、2005、2010和2015年4期景观格局分布等数据,从景观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视角对比分析了不同岩性分区的人为活动对景观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模式。研究表明:(1)利用景观稳定程度和干扰程度进行评价,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岩性分区的景观生态质量差异;(2)非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稳定程度高于亚喀斯特区域,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稳定程度最低;(3)亚喀斯特区域的景观干扰程度高于非喀斯特区域,典型喀斯特区域受到的干扰最小;(4)非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最好,亚喀斯特区域次之,典型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较差;(5)2000—2015年,不同岩性分区下的景观生态质量变化呈现出不同趋势。典型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为0.30、0.18、-0.24、-0.18,2000—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有所下降,但201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处于上升状态;亚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0.55、0.17、0.32、-0.51,2000-2005年景观生态质量下降,而2005—2010年景观生态质量上升,201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又处于下降状态;非喀斯特区域4期的景观生态质量分别为0.66、0.38、0.27、-0.30,2000-2015年景观生态质量一直处于下降状态。受岩性及人类活动影响的亚喀斯特区域景观生态质量更为敏感。因此,在生态环境治理措施中应根据岩性的差异进行分区对待,更需关注亚喀斯特区域的景观生态质量。
引用
收藏
页码:454 / 462
页数:9
相关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