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耕作方式对长期旋免耕农田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

被引:31
作者
田慎重 [1 ]
王瑜 [2 ]
宁堂原 [3 ]
董晓霞 [1 ]
董亮 [1 ]
郑东峰 [1 ]
郭洪海 [1 ]
机构
[1]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部山东耕地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
[2] 山东省水稻研究所
[3] 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作物; 深松; 旋耕; 免耕; 保护性耕作; 土壤碳储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153.6 [土壤成分];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土壤深松是解决长期旋免耕农田耕层浅薄化、亚表层(>15~30 cm)容重增加等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而将长期旋免耕农田进行深松必然导致农业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及碳固定速率的变化。因此,为对比将长期旋免耕转变为深松前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库变化,该研究利用连续12a的旋耕和免耕长期定位试验以及在此基础上连续6 a旋耕-深松和免耕-深松定位试验,对比了转变耕作方式对农田土壤0~30 cm有机碳含量、周年累积速率及其固碳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经过连续12 a的旋耕和免耕处理(2002-2014),2014年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试验初期(2002年)提高38%,旋耕处理降低了30%,而对照常规处理无显著差异。免耕处理土壤0~30 cm有机碳储量比旋耕处理高约2.6倍(2014年)。长期免耕显著提高了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2002~2014年其土壤0~30 cm固碳量为16.69 t/hm2,但长期旋耕导致土壤0~30 cm SOC含量显著降低,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净损耗,年损耗速率为-0.75 t/hm2。而长期旋耕后进行深松(旋耕-深松处理)6年其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含量较原旋耕处理提高32%67%,且显著提高了土壤固碳量及周年累积速率;免耕-深松土壤0~30 cm的有机碳周年累积速率较免耕处理下降了42%。长期旋耕造成有机碳水平下降的条件下,将旋耕处理转变为深松处理在短期内更有利于促进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将长期免耕处理转变为深松措施,降低了土壤有机碳的累积速率和固碳量。
引用
收藏
页码:98 / 10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32 条
[1]   深松及秸秆还田对表层土壤物理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J].
邓智惠 ;
刘新梁 ;
李春阳 ;
闫洪奎 .
作物杂志, 2015, (06) :117-120
[2]  
不同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农田土壤呼吸及微生物活性的影响[J]. 李晓莎,武宁,刘玲,冯宇鹏,徐旭,韩惠芳,宁堂原,李增嘉.应用生态学报. 2015(06)
[3]   秸秆还田与深松对土壤理化性状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J].
徐永刚 ;
马强 ;
周桦 ;
姜春明 ;
宇万太 .
土壤通报, 2015, 46 (02) :428-432
[4]   北方旱作区土壤轮耕技术研究进展 [J].
李荣 ;
侯贤清 ;
贾志宽 ;
韩清芳 .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24 (03) :1-7
[5]   轮耕对小麦–玉米两熟农田耕层构造及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J].
聂良鹏 ;
郭利伟 ;
牛海燕 ;
魏杰 ;
李增嘉 ;
宁堂原 .
作物学报, 2015, 41 (03) :468-478
[6]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王丽,李军,李娟,柏炜霞.应用生态学报. 2014(03)
[7]   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对华北地区农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及稳定性的影响 [J].
田慎重 ;
王瑜 ;
李娜 ;
宁堂原 ;
王丙文 ;
赵红香 ;
李增嘉 .
生态学报, 2013, 33 (22) :7116-7124
[8]   耕作方式对华北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及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J].
张明园 ;
魏燕华 ;
孔凡磊 ;
陈阜 ;
张海林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6) :203-209
[9]   不同轮耕模式对旱地土壤结构及入渗蓄水特性的影响 [J].
侯贤清 ;
贾志宽 ;
韩清芳 ;
孙红霞 ;
王维 ;
聂俊峰 ;
杨宝平 .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 (05) :85-94
[10]   耕层厚度对华北高产灌溉农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J].
石彦琴 ;
高旺盛 ;
陈源泉 ;
隋鹏 ;
杨斌 ;
汪洪焦 ;
聂紫瑾 .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 (11) :8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