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探索
学术期刊
新闻热点
数据分析
智能评审
立即登录
高等教育新形势下《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研究
被引:5
作者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翠芳
机构
:
[1]
南京邮电大学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来源
: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
2010年
/ 15卷
/ 03期
关键词
:
高等教育;
信号与系统;
教学研究;
D O I
:
10.13682/j.issn.2095-6533.2010.03.022
中图分类号
:
TN911.6-4 [];
学科分类号
:
摘要
:
为了适应高等教育新形势、进一步提高《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应用校园无线网络、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等一系列教学措施。通过这些措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信号与线性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打下必要基础。
引用
收藏
页码:157 / 159
页数:3
相关论文
共 6 条
[1]
信号与系统.[M].杨育霞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以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正
.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7)
:10
-11
[3]
“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松林
;
郭宝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郭宝龙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永瑞
;
李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李小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辉
.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3)
:145
-148
[4]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J].
李昌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李昌利
;
沈玉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沈玉利
.
高教论坛,
2008,
(03)
:122
-123
[5]
加快“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J].
肖海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肖海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倪菊
.
科技信息,
2008,
(15)
:13
-13
[6]
从高教发展史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J].
黄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黄小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郎
.
中国电力教育,
2007,
(07)
:6
-8
←
1
→
共 6 条
[1]
信号与系统.[M].杨育霞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5,
[2]
以教学改革新思路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李正
.
中国大学教学,
2008,
(07)
:10
-11
[3]
“信号与系统”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J].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松林
;
郭宝龙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郭宝龙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张永瑞
;
李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李小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王辉
.
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3)
:145
-148
[4]
“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J].
李昌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李昌利
;
沈玉利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广东海洋大学信息学院
沈玉利
.
高教论坛,
2008,
(03)
:122
-123
[5]
加快“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策略
[J].
肖海林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学院
肖海林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倪菊
.
科技信息,
2008,
(15)
:13
-13
[6]
从高教发展史看我国大众化高等教育的质量观
[J].
黄小平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黄小平
;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刘郎
.
中国电力教育,
2007,
(07)
:6
-8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