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一次降水层状云的结构和物理过程研究

被引:16
作者
侯团结 [1 ,2 ]
胡朝霞 [1 ]
雷恒池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关键词
层状云; 播种云-供应云; 三层模型; 降水机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58.121 [];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机载粒子测量系统的探测结果,配合雷达及地面降水资料,结合一维层状云模式,通过对吉林2004年7月1日的一例降水性层状云系的宏微观物理结构和降水机制的定量化分析,对顾震潮三层模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观测资料表明,该降水过程为典型的层状云降水,地面降水存在不均匀性,云系结构符合顾震潮三层概念模型,其中第1层为尺度很小的冰晶;第2层为混合层,以高层云和层积云为主体,其物理过程包括冰雪晶的凝华增长、结凇、聚并以及过冷水的直接冻结等;第3层为暖层,该层存在明显的0℃层回波亮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数值模拟表明,模拟云发展成熟时存在3层结构,第1层(7.8—10.0 km)为少量的冰雪晶,以凝华增长为主。第2层(3.8—7.8 km)的冰雪晶在该层初始时增长方式主要为贝吉龙过程,而后以结凇增长为主。第2层的雪和霰降落到第3层后的融化及进一步的碰并云水则促进了雨水的形成及降落。第3层内雨水形成后,其质量增长的50%—60%来自于有冰相粒子参与的微物理过程。总体而言,云体发展成熟时,各层之间存在播种-供应关系,其中第1层对降水的贡献0.2%—0.4%,第2层为接近75%,而第3层约25%。模拟还表明,第1层冰晶浓度减少时,可导致第2层上部雪的浓度变化约40%—90%,其影响在云体的初始阶段较大,并随云体的发展及高度的降低而减弱,可导致平均降水强度减少2%—8%,因而其重要影响不可忽视。
引用
收藏
页码:508 / 520
页数:13
相关论文
共 26 条
  • [1] 霰粒子下落速度对云系及降水发展影响的数值研究
    陶玥
    齐彦斌
    洪延超
    [J]. 气象学报, 2009, 67 (03) : 370 - 381
  • [2] 西北地区一次层状云降水云物理结构和云微物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赵震
    雷恒池
    [J]. 大气科学, 2008, (02) : 323 - 334
  • [3] 一次东北冷涡中对流云带的宏微物理结构探测研究
    齐彦斌
    郭学良
    金德镇
    [J]. 大气科学, 2007, (04) : 621 - 634
  • [4] 降水性层状云系结构和降水过程的观测个例与模拟研究
    胡朝霞
    雷恒池
    郭学良
    金德镇
    齐彦斌
    张晓庆
    [J]. 大气科学, 2007, (03) : 425 - 439
  • [5] 云中粒子谱形状因子变化对云及降水影响的数值研究
    陶玥
    洪延超
    [J]. 气象学报, 2007, (02) : 221 - 230
  • [6] “催化-供给”云降水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研究
    洪延超
    周非非
    [J]. 大气科学, 2005, (06) : 43 - 54
  • [7] 碘化银核化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刘诗军
    胡志晋
    游来光
    [J]. 气象学报, 2005, (01) : 30 - 40
  • [8] 机载微波辐射计测云中液态含水量
    金德镇
    雷恒池
    谷淑芳
    魏重
    郑娇恒
    张景红
    李茂伦
    陈知新
    沈志来
    [J]. 气象学报, 2004, (06) : 868 - 874
  • [9] 青海一次春季透雨降水过程的云物理结构分析
    苏正军
    刘卫国
    王广河
    许晨海
    王黎俊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3, (S1) : 27 - 35
  • [10] 青海东北部春季系统性降水高层云系微物理结构分析
    赵仕雄
    陈文辉
    杭洪宗
    不详
    [J]. 高原气象 , 2002, (03) : 281 -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