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剖面

被引:55
作者
卢德源
李秋生
高锐
李英康
李德兴
刘文
张之英
机构
[1] 中国地质科学院岩石圈研究中心!北京
[2] 中国地质科学院五六二地质队!三河
[3] 中国地质科学院
关键词
天山; 地壳结构; 深地震测深; 陆内俯冲;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542 [构造运动];
学科分类号
070904 ;
摘要
横跨天山的人工爆炸地震测深剖面揭示出天山的地壳结构.结果表明,天山地壳分为上地壳和下地壳两层结构,层速度和厚度纵向和横向变化都很大.上地壳底部断续分布低速层.莫霍面深度在奎屯地区为 47 km,沙雅地区为 50 km.天山之下莫霍面变深,北天山和南天山交界处之下达到最深,为 62 km.地壳P波平均速度6.1~6.3 km/s,上地幔顶部 P波速度为 8.15 km/s.奎屯炮记录的剖面识别出两组可靠的莫霍面反射波震相Pm1和P(m2).Pm1和P(m2)在炮检距190~210km段有 20~30 km的叠置和错断.计算结果表明,莫霍面在北天山之下发生 10 km左右的错断,南深达 62 km,北浅达 52 km,莫霍面北倾下插.天山莫霍面的结构样式与某些碰撞型造山带相比有类似的结构,这可解释为塔里木板块向天山之下俯冲.这个陆内俯冲是导致新生代天山隆升的动力学机制.Pm1和Pm2震相的发现是塔里木板块向北俯冲的地震学证据.
引用
收藏
页码:982 / 988
页数:7
相关论文
共 10 条
[1]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带的深层动力过程与陆─陆碰撞新模型 [J].
滕吉文 ;
张中杰 ;
王光杰 ;
刘宏兵 ;
胡家富 ;
张秉铭 ;
陈云 ;
张慧 .
地球物理学报, 1999, (04) :481-494
[2]   青藏高原岩石圈演化与地球动力学过程——亚东—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的启示 [J].
高锐 ;
李廷栋 ;
吴功建 .
地质论评, 1998, (04) :389-395
[3]   喜马拉雅─祁连山地壳构造与大陆─大陆碰撞过程 [J].
曾融生 ;
丁志峰 ;
吴庆举 .
地球物理学报, 1998, (01) :49-60
[4]   新疆天山中段独库公路地质构造 [J].
王宝瑜 ;
李强 ;
刘建兵 .
新疆地质, 1997, (02) :134-154
[5]   青藏高原西部的地壳结构 [J].
熊绍柏 ;
刘宏兵 .
科学通报, 1997, (12) :1309-1312
[6]   天山造山带地壳结构与构造──乌鲁木齐─库尔勒地震转换波测深剖面 [J].
邵学钟,张家茹,范会吉,郑剑东,胥颐张华卿 .
地球物理学报, 1996, (03) :336-346
[7]   青藏高原隆升的过程和机制 [J].
李廷栋 .
地球学报, 1995, (01) :1-9
[8]   青藏高原北部沱沱河—格尔木地区的地壳结构和深部作用过程 [J].
卢德源 ;
王香泾 .
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1990, (02) :227-237
[9]  
富蕴地震断裂带[M]. 地震出版社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震局 编, 1985
[10]  
Crustal structure beneath the eastern Swiss Alps derived from seismic refraction data[J] . S. Ye,J. Ansorge,E. Kissling,St. Mueller.Tectonophysics . 199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