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及时空格局研究

被引:26
作者
彭文甫 [1 ,2 ]
樊淑云 [1 ,2 ]
潘荟交 [1 ,2 ]
毛欢 [1 ,2 ]
周介铭 [1 ,2 ]
赵景峰 [1 ,2 ]
杨存建 [1 ,2 ]
机构
[1] 四川师范大学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2] 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碳排放; 时空格局; 四川省;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X2 [社会与环境]; F301.24 [土地开发与利用]; F224 [经济数学方法];
学科分类号
083001 ; 0701 ; 070104 ;
摘要
利用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数据及能源消耗资料,采用直接碳排放系数法及修改后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对四川省10a来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应进行了估算,并对其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1996~2006年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的碳排放增加734.307×104t,增长率达10.478%。(2)建设用地是主要的碳源,林地是主要碳汇。10a间建设用地的碳排放增加812.454×104t,增长率达10.339%,碳排放量占碳排放量的96%以上;碳汇增加44.742×104t,占四川省碳汇的94%以上。(3)土地利用碳排放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就区域分析而言,成都平原区碳排放量最大,四川盆地、丘陵区碳排放量次之,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碳排放量最小;在州市中,成都市、南充市、绵阳市和达州市的碳排放量最大,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等三州地区碳排放量最小。(4)土地利用结构与碳排放存在一定的相互关系,林地、牧草地、水域、未利用地等土地利用为碳汇,建设用地和耕地为碳源,趋高的碳源碳汇比导致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林地的碳汇作用显著,但土地利用的碳源效应远大于碳汇效应,因此四川省碳排放减排的重点应该在保持或增加现有的林地的同时主要以降低建设用地的碳排放为主。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入了解区域碳循环的人类影响机制,并能够从土地利用规划、国土开发、产业结构调控等领域引导经济社会的低碳发展。
引用
收藏
页码:28 / 33
页数:6
相关论文
共 18 条
[1]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卢娜.南京农业大学.2011, 05
[2]  
中国土地利用的碳排放效应研究.[D].赖力.南京大学.2010, 07
[3]   四川省广元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碳排放效应研究 [J].
石洪昕 ;
穆兴民 ;
张应龙 ;
吕明权 .
水土保持通报, 2012, 32 (03) :101-106
[4]   重庆市不同土地利用碳排放及碳足迹分析 [J].
蓝家程 ;
傅瓦利 ;
袁波 ;
张婷 ;
彭景涛 .
水土保持学报, 2012, 26 (01) :146-150+155
[5]   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J].
肖红艳 ;
袁兴中 ;
李波 ;
颜文涛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 (01) :38-42+115
[6]   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的碳排放效益研究 [J].
苏雅丽 ;
张艳芳 .
水土保持学报, 2011, 25 (01) :152-156
[7]   河南省土地利用碳源/汇及其变化分析 [J].
刘英 ;
赵荣钦 ;
焦士兴 .
水土保持研究, 2010, 17 (05) :154-157+162
[8]   基于能源消费的江苏省土地利用碳排放与碳足迹 [J].
赵荣钦 ;
黄贤金 .
地理研究, 2010, 29 (09) :1639-1649
[9]   江苏省区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碳排放效应分析 [J].
李颖 ;
黄贤金 ;
甄峰 .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S2) (S2) :102-107
[10]   过去300年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碳循环研究 [J].
葛全胜 ;
戴君虎 ;
何凡能 ;
潘嫄 ;
王梦麦 .
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 2008, (02) :197-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