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蚜对环境的适应及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被引:9
作者
许国庆
陈彦
王兴亚
刘培斌
徐蕾
赵彤华
机构
[1] 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关键词
大豆蚜; 种群动态; 天敌; 产量;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S435.651 [大豆病虫害];
学科分类号
090401 ; 090402 ;
摘要
2009-2010年,以辽东山区大豆主产区岫岩县作为试验点,系统调查了大豆蚜Aphis glycines Matsumura正常型蚜和小型蚜的种群动态,研究了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Zimmerman)Viegas、豆柄瘤蚜茧蜂Lysiphlebus fabarum Marshall、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对大豆蚜正常型蚜和小型蚜的寄生与捕食作用;另外,也研究了降雨对小型蚜和正常型蚜的冲刷作用,以及小型蚜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等。研究结果表明,7月上中旬为大豆蚜小型蚜发生初期,7月下旬—8月上旬为小型蚜发生高峰期,2010年小型蚜平均蚜量达10000头/百株以上。此外,通过比较大豆蚜正常型蚜和小型蚜排蜜量,发现正常型蚜与小型蚜在30min内的排蜜频率差异极其显著,正常型蚜排蜜次数明显多于小型蚜。蜡蚧轮枝菌对大豆蚜小型蚜的侵染较正常型低,前者被侵染率低于3%,后者被侵染率高达25%。豆柄瘤蚜茧蜂对正常型蚜的寄生率较小型蚜高,寄生率分别为43.41%和0.58%。异色瓢虫3龄幼虫对正常型蚜和小型蚜的捕食率分别为80.24%和36.36%。降雨对小型蚜冲刷作用明显低于正常型蚜。最后,通过对单株蚜量与单株产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单株小型蚜量对产量影响不显著(F=0.378;df=7,1;P>0.05)。上述研究为明确大豆蚜的发生与为害、小型蚜适应环境的生存机制以及自然天敌对大豆蚜的田间控制作用,进而为大豆蚜的可持续控制提供理论依据。
引用
收藏
页码:1638 / 1645
页数:8
相关论文
共 22 条
[1]   岫岩地区大豆蚜虫田间消长及天敌跟随规律初报 [J].
邢星 .
辽东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16 (02) :155-157
[2]   栾多态毛蚜生活周期的研究 [J].
牛延鹏 .
农技服务, 2009, 26 (02) :48-49
[3]   枫杨刻蚜的形态特征与生活周期 [J].
李友莲 ;
张利军 .
林业科学, 2008, (04) :87-89
[4]   鲜食大豆蚜虫种群增长规律与防治指标 [J].
郑永利 ;
姚士桐 .
昆虫知识, 2006, (03) :395-397
[5]   转基因棉花中糖类和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变化对棉蚜泌蜜量及蜜露主要成分的影响 [J].
杨益众 ;
陆宴辉 ;
薛文杰 ;
余月书 ;
李晓慧 ;
王峰 ;
杨海燕 ;
刘洋 .
昆虫学报, 2005, (04) :491-497
[6]   大豆蚜的研究进展 [J].
苗进 ;
吴孔明 ;
李国勋 .
大豆科学, 2005, (02) :135-138
[7]   2004年黑龙江省大豆蚜虫暴发因素分析 [J].
王春荣 ;
邓秀成 ;
殷立娟 ;
宋玉华 ;
张冬英 ;
沈海波 .
大豆通报, 2005, (03) :19-20
[8]   棉蚜(Aphis gossypii)种群寄主分化和季节分化的微卫星引物PCR研究 [J].
龚鹏 ;
杨效文 ;
张孝羲 ;
刘向东 ;
陈晓峰 .
生态学报, 2001, (05) :765-771
[9]   棉蚜对棉花生育期及温度条件的生态适应性 [J].
刘向东 ;
张孝羲 ;
赵娜珊 ;
杨效文 ;
陈晓峰 ;
张广学 .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00, (04) :29-32
[10]   大豆蚜生物学及防治研究 [J].
李长松 ;
罗瑞梧 ;
杨崇良 ;
尚佑芬 ;
赵玖华 ;
辛相启 .
大豆科学, 2000, (04) :337-3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