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被引:11
作者
郭偌伶
机构
[1] 江苏警官学院南京
关键词
创造性人才; 通识教育; 途径;
D O I
10.16243/j.cnki.32-1352/g4.2005.01.001
中图分类号
G40 [教育学];
学科分类号
040101 ; 120403 ;
摘要
知识经济的特点决定了创造性人才应具有新的时代内涵 ,现有的单一的专业教育已不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通过分析通识教育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系 ,提出注重基础知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养提升的通识教育是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并对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结合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引用
收藏
页码:1 / 5
页数:5
相关论文
共 14 条
[1]   通识教育的现代性困惑:以台湾地区为例 [J].
丁三青 ;
阎国华 .
煤炭高等教育, 2003, (02) :1-6
[2]   哈佛经验与北京大学本科通选课设置的比较 [J].
罗云 ;
陈向明 .
江苏高教, 2002, (06) :89-92
[3]   21世纪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于大学通识教育紧迫性及任务的思考 [J].
许亚非 .
渝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01) :106-108
[4]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现状调查分析——以北大、清华、人大、北师大四所院校为例 [J].
李曼丽 ;
杨莉 ;
孙海涛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1, (02) :125-133
[5]   高等院校要加强通识教育 [J].
李兰巧 .
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 2000, (03) :22-25
[6]   优化课程体系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J].
李正金 .
煤炭高等教育, 2000, (03) :43-44
[7]   再论面向21世纪高等本科教育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J].
李曼丽 .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01) :81-87
[8]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J].
李惠斌 .
理论学习与探索, 2000, (01) :81-83
[9]   关于高校考试改革的思考 [J].
朱中华 .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9, (05) :89-91
[10]   关于文化素质教育的思考 [J].
李成明 .
辽宁高等教育研究, 1998, (05) :9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