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OSMIC掩星资料研究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

被引:24
作者
周文 [1 ,2 ]
杨胜朋 [1 ,2 ]
蒋熹 [1 ,2 ]
郭启云 [3 ]
机构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
[2]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
[3]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
关键词
GPS掩星; 边界层高度;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21.3 [大气结构];
学科分类号
0706 ; 070601 ;
摘要
以往关于青藏高原边界层的研究都是基于个别站点的常规观测,对青藏高原边界层的整体性认识受限。GPS掩星资料具有测量精度高和垂直分辨率高的特性,其廓线中含有大量有价值的边界层信息。利用2007—2013年COSMIC掩星资料,通过计算大气折射率最小梯度来确定边界层高度,并用无线电探空资料对结果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对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高度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展开了研究,比较了COSMIC掩星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和ERA-Int的差别,讨论了最小梯度法用于边界层研究的不确定性。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上COSMIC掩星和无线电探空数据检测的边界层高度相关系数为0.786,平均值偏差为0.049 km,均方根误差为0.363 km,COSMIC掩星数据检测的边界层高度和无线电探空的结果非常接近。青藏高原上边界层高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高原中西部边界层高度主要为1.8—2.3 km,而高原东部边界层为1.4—1.8 km,最大值在高原西南部。青藏高原地区边界层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冬季高原上大部分地区边界层高度超过2.0km;春季大部分地区高度降低,但在受印度季风影响的高原南部有明显的抬升,最大值可超过3.0km;夏季高原上边界层高度开始升高,大部分地区超过1.8 km;秋季又开始回落。青藏高原以北塔克拉玛干沙漠和高原以南印度季风活动区是两个高值区,北部的沙漠地区边界层高度在夏季最高,南部印度季风活动区在季风爆发前(4月)达到全年最大值。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有水平风辐合以及广泛的上升运动,为边界层的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而东部的下沉运动对边界层的发展有抑制作用。青藏高原边界层各个季节的空间分布与地表感热通量分布一致。COSMIC掩星资料确定的边界层高度和ERA-Int相比,空间分布基本一致但ERA-Int边界层高度明显偏低。当有系统性强逆温存在的时候,或者云中液态水或冰水含量较大时,用最小梯度法检测的边界层高度不确定性增加。
引用
收藏
页码:117 / 133
页数:17
相关论文
共 46 条
[1]   COSMIC掩星资料反演青藏高原大气廓线与探空观测的对比分析 [J].
徐桂荣 ;
乐新安 ;
张文刚 ;
万霞 ;
冯光柳 .
暴雨灾害, 2016, 35 (04) :315-325
[2]   春季青藏高原感热通量对不同海区海温强迫的响应及其对我国东部降水的影响 [J].
金蕊 ;
祁莉 ;
何金海 .
海洋学报, 2016, 38 (05) :83-95
[3]   基于COSMIC资料的边界层高度时空特征分析 [J].
廖麒翔 ;
赵小峰 ;
石汉青 ;
黄思训 ;
项杰 .
气象科学, 2015, 35 (06) :737-743
[4]   利用COSMIC/GPS掩星折射率资料研究海洋边界层高度的特点 [J].
刘艳 ;
唐南军 ;
杨学胜 .
热带气象学报, 2015, 31 (01) :43-50
[5]   西北干旱区夏季大气边界层逆温强度和高度的频率密度研究 [J].
赵建华 ;
张强 ;
王胜 ;
段海霞 .
高原气象, 2013, 32 (02) :2377-2386
[6]   青藏高原东部三种再分析资料与地面气温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 [J].
李瑞青 ;
吕世华 ;
韩博 ;
高艳红 .
高原气象, 2012, 31 (06) :1488-1502
[7]   GPS无线电掩星资料特点 [J].
邹晓蕾 .
气象科技进展, 2012, 2 (05) :49-54
[8]   第三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的观测基础 [J].
李跃清 .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11, 31 (03) :77-82
[9]   三种再分析气温资料在中国西部地区的可信度评价 [J].
钞振华 .
大气科学学报, 2011, 34 (02) :162-169
[10]   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地区季风前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 [J].
朱春玲 ;
马耀明 ;
陈学龙 .
冰川冻土, 2011, (02) :325-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