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 16 条
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地区季风前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
被引:16
作者:

朱春玲
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
机构: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
机构: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来源:
关键词:
对流边界层;
稳定边界层;
逆温;
超绝热;
青藏高原;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33 [大气动力学];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2008年JICA项目第一阶段(2008年2月25日至3月19日)的加密探空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西部及东南周边的大气边界结构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位温廓线均有明显的日变化,午后白天对流边界层达到最大,夜间稳定边界层在清晨达到最大.理塘和大理的稳定边界层绝大多数情况下在傍晚就开始发展,凌晨开始增强,清晨达到最大.对流边界层发展的同时低层大气出现超绝热层,其中改则的超绝热层能维持到19:00时稳定边界层形成,理塘和大理的近地超绝热层厚度较低且维持时间也较短.近地面层逆湿一般出现在夜间和凌晨,日出后逐渐消失.受大气热力作用的影响,边界层内水汽分布有着类似温度的分布特征.白天混合比有明显的混合层特征,日变化廓线保持不变或略微减小.在整个对流层里3个站均以西风为主导风向,低层大气有明显的东风气流,边界层内存在明显的风切变.
引用
收藏
页码:325 / 333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6 条
- [1]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地区冬季边界层的观测分析[J]. 高原气象, 2009, 28 (04) : 754 - 762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王鑫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四川省气候中心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何光碧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
- [2] 青藏高原东部及下游关键区大气边界层高度的观测分析[J]. 暴雨灾害, 2009, 28 (02) : 112 - 118徐桂荣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崔春光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
- [3] 西藏改则地区在东亚季风前期大气层特征附视频[J].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09, (01) : 1 - 5罗布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卓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拉萨分部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杨秀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西藏高原大气环境科学研究所
- [4]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分析[J]. 高原气象, 2008, 27 (06) : 1205 - 1210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茂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孙方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西部气候环境与灾害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 [5]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的一次观测研究[J]. 高原气象, 2006, (06) : 1014 - 1019孙方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李茂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6] 珠峰地区大气边界层结构及近地层能量交换分析[J]. 高原气象, 2006, (05) : 807 - 813李茂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戴有学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山西省临汾市气象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吕世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 [7]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不稳定大气边界层高度的确定与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 (03) : 328 - 333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张宏升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刘辉志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胡非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李诗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周明煜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卞林根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徐祥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科学系
- [8] 青藏高原加热如何影响亚洲夏季的气候格局[J]. 大气科学, 2005, (01) : 47 - 56+167吴国雄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刘屹岷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段安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梁潇云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
- [9] 青藏高原安多地区干、湿季的转换及其边界层特征[J]. 自然科学进展, 2004, (05) : 57 - 62左洪超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兰州,兰州,兰州胡隐樵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兰州,兰州,兰州吕世华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兰州,兰州,兰州,兰州论文数: 引用数: h-index:机构:
- [10] 青藏高原大气边界层特征初步分析[J].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 (03) : 348 - 357刘红燕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苗曼倩论文数: 0 引用数: 0 h-index: 0机构: 南京大学大气科学系!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