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守诽谤罪构成的法律底线——从“王鹏案”说起

被引:8
作者
郑金火
机构
[1] 厦门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王鹏; 诽谤罪; 公器私用; 严格限制;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D924.3 [分则];
学科分类号
030104 ;
摘要
对于侵犯名誉权的诽谤罪,在成立和处理时必须坚守这四个方面的法律底线,以防范和遏制公权力对于"诽谤案"的滥用:诽谤原则上属于"告诉的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公器不能私用;捏造事实并加以散布是诽谤成立的前提和基础,意见表达特别是公民的批评、建议是正当的言论自由权从而不可能构成诽谤,我国有必要汲取"公正评论"规则以完善诽谤法则;诽谤的行为对象应当指向特定的公民,但政府官员的名誉权应当受到严格限制;诽谤罪的成立必须具备主观故意及诽谤目的,但批评、指责政府官员不是故意诽谤,涉及政府官员的诽谤案必须由原告证明被告是出于"确实恶意"。
引用
收藏
页码:144 / 154
页数:11
相关论文
共 19 条
[1]  
也谈王帅及吴保全诽谤罪——以刑法之目的为视角[J]. 武健.西安社会科学. 2009(04)
[2]   王帅不是第一个,也非最后一个 [J].
刘哲 .
检察风云, 2009, (10) :64-65
[3]   媒体诽谤与权力造罪 [J].
金泽刚 .
法学论坛, 2009, 24 (02) :68-74
[4]   论诽谤罪的价值抉择与检验逻辑——以彭水诗案为发端 [J].
陈珊珊 .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8, (01) :52-59
[5]   地方“一把手”不可公器私用违法止“谤”——评山西稷山“诽谤”案的侦检审 [J].
郭延军 .
法学, 2007, (06) :3-14
[6]   中美新闻诽谤诉讼理念比较——我国新闻诽谤诉讼中新闻媒体败诉率居高不下原因初探 [J].
罗斌 ;
宋素红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1) :62-68
[7]   论诽谤罪成立之宪法限制 [J].
唐煜枫 .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 (02) :110-115
[9]   诽谤罪与名誉权的刑法保护 [J].
钱舫 ;
秦思剑 .
中外法学, 1996, (02) :31-34
[10]  
20世纪美国言论自由与其司法原则[D]. 张玉芝.山东师范大学.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