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西北太平洋热带辐合带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

被引:12
作者
曹西 [1 ,2 ]
陈光华 [1 ]
黄荣辉 [1 ]
陈文 [1 ]
机构
[1]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研究中心
[2] 中国科学院大学
关键词
气候学; 统计特征; 合成和相关分析; 热带辐合带(ITCZ); 强度变化; 热带气旋(TC);
D O I
暂无
中图分类号
P444 [热带气象];
学科分类号
摘要
利用卫星资料和再分析资料讨论夏季6—8月平均热带辐合带(Intertropical Convergence Zone,简称ITCZ)的强度变化特征及其对热带气旋的影响。首先利用120~150°E,5~20°N区域平均的对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简称OLR)定义一个夏季ITCZ强度指数,再根据这个指数划分ITCZ强弱年并进行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ITCZ强弱的变化与高中低层大气环流和前冬海温场有显著的关系,ITCZ强年往往伴随有副热带高压的偏北、偏弱,对流层低层出现气旋性距平风场,高层出现反气旋性距平风场,同时整个太平洋前冬的SST的分布呈现类似La Ni a的海温分布,而弱年正好相反。另一方面,ITCZ的对流强弱对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简称TC)的发生和路径均有重要影响,在ITCZ强年,相应区域上的TC个数增多,同时TC路径更易于打转;而ITCZ弱年,TC个数减少,TC路径更易于向西北行。
引用
收藏
页码:198 / 206
页数:9
相关论文
共 17 条
  • [1] 热带辐合带的季节内振荡及其与热带气旋发生阶段性的关系
    刘舸
    孙淑清
    张庆云
    应明
    [J]. 大气科学, 2009, (04) : 879 - 889
  • [2] Influence of Monsoon over the Warm Pool on Interannual Variation on Tropical Cyclone Activity over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J]. 陈光华,黄荣辉.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2008(02)
  • [3] 西北太平洋台风活动的年代际变化与大尺度环流因子的关系
    卢秋珍
    胡邦辉
    王学忠
    苏宏琛
    张惠君
    [J]. 热带气象学报, 2007, (06) : 629 - 635
  • [4] 南海夏季风槽的年际变化和影响研究
    李崇银
    潘静
    [J]. 大气科学, 2007, (06) : 1049 - 1058
  • [5] 南半球环流异常对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及其机理
    孙淑清
    刘舸
    张庆云
    [J]. 大气科学, 2007, (06) : 1189 - 1200
  • [6] 2006年夏季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初步研究
    刘舸
    张庆云
    孙淑清
    [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07, (06) : 738 - 750
  • [7] 西北太平洋夏季风的变化对台风生成的影响
    王慧
    丁一汇
    何金海
    [J]. 气象学报, 2006, (03) : 345 - 356
  • [8] 夏季南海季风槽与印度季风槽的气候特征之比较
    潘静
    李崇银
    [J]. 大气科学, 2006, (03) : 377 - 390
  • [9] 华东地区热带气旋年频数异常的分析
    蒋乐贻
    应明
    [J]. 应用气象学报, 2002, (01) : 88 - 95
  • [10] 近百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年频数的变化特征
    张光智,张先恭,魏凤英
    [J]. 热带气象学报, 1995, (04) : 315 - 323